两岁的小宁(化名)误食消毒剂,却在血液中检出了甲醇成分;随后,经对该消毒剂检测,发现其中甲醇含量竟高达97.2%。透过小宁甲醇中毒事件,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所谓酒精消毒液,竟然用有毒的甲醇冒充乙醇。
疫情以来,消毒酒精已成为很多人的日用必备品,需求高速增长,但从媒体调查来看,一些商家用甲醇来冒充乙醇,这种假冒伪劣的生产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
甲醇属于危险化学品,对人体有害,它本身也不在《消毒剂原料清单及禁限用物质》的原料清单之列,有的商家之所以用它来冒充乙醇,说到底是因为价格成本更低,可以实现利益更大化。而这种逐利行为,让本身用于消毒的酒精自己带上了“毒”。
真正让人错愕的,还不只是企业无视安全健康风险,生产售卖有“毒”的消毒液。据报道,记者购买了10件消毒液(剂)送检,其中竟然有8个样品的甲醇含量严重超标,不合规的比例如此之高,足以说明行业乱象。
可能是担心被查处,这些假冒伪劣商家,往往在外包装上也弄虚作假,逃避监管追踪。比如生产厂家、生产地等都是假的,甚至许可证号也是假的。而且,为了风险最小化,它们的销售渠道也主要在线上,这给监管制造了不小的困难。
那么,值得追问的是,对于需求猛增的消毒液行业,出现大量的假冒伪劣现象,监管为何未及时跟上?电商平台又为何堂而皇之地让这些违规商家将三无产品摆上了货架?
对消费者而言,网购带来了更多性价比的商品;对企业和商家而言,网购可以让它们的商品打破地域局限。然而,这种便利,不应该被利用,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大开方便之门。
尤其是像消毒液这样的产品,本身是用于安全防护领域,一旦出现假冒伪劣,不仅防护效果失灵,还可能出现新闻案例中那样的误食风险,危及人身安全。所以监管执法要从紧,平台对于相关商家的资质审核把关,更应该从严。
商家在包装上隐匿真实的生产地点,以此掩人耳目,如果连厂家、产地都是假的,查处起来当然会更加困难。但对平台来说,加强对商家的生产资质、产品许可等信息的审核,对造假店铺加大打击力度,完全可以有效减少有“毒”消毒液流向市场的风险。
目前,几个电商平台已经下架了相关问题产品,希望平台的处置,不只是“一阵风”,而应该形成常态化的内部监督,避免一些假冒伪劣商家更换店铺、链接或者品牌名字,再度死灰复燃地赚黑心钱。
这些问题产品对应的属地监管部门,也应该积极执法,顺着媒体曝光的线索,揪出那些生产假冒伪劣消毒液的商家,这既是对公共卫生安全负责,也是对行业的良性发展负责。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余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