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官网近日发布的信息,2022年北京知识产权保险试点的承保公司在原有人保财险的基础上增加了太保产险。Best Lawyers联合创始人李世同认为,承保公司由“1”到“2”的变化,是知识产权保险“北京模式”的升级,也意味着我国知识产权保险由“政府主导”逐步开始向“市场化”迈进。
2020年,北京开始实施为期3年的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工作,险种涉及专利执行保险及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相关数据显示,试点两年来,北京市已有2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312家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为20余个重点产业的3366件专利投保,共获得补贴保费3800万元,保障金额达33亿元,承保人均为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试点以来,截至2022年3月31日,该公司已完成两笔专利执行险出险理赔,累计赔付近60万元。
李世同表示,2020年和2021年北京的知识产权都明确招标选出一家保险公司,且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在2021年的招标公告中,增加了“第二次申报按照保费标准给予90%补贴”的要求。
2022年北京的知识产权保险与前两年相比,采购主体由原来的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变为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同时,采购方式由此前的“一包”变为“三包”,将北京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分三包采购。从财政预算来看,2020年和2021年采购预算各为1900万元,2022年采购预算为1500万元,年度预算减少400万元。同时,北京市知识产权局2022年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形式拟选择3家试点保险公司,实际中标2家。
李世同认为,知产保险北京模式承保公司由“1”到“2”,承保主体增加,将加速产品和服务竞争,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他指出,知产保险北京模式承经过两年保险试点,赔付率不高,倒逼保险公司进一步降低保险费率。同时,被保险人出险率低,折射出保险方案没有真正切入投保企业痛点,一旦失去政策补贴,投保人的投保意愿将大大降低。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知识产权保险发展取得一些成效,对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李世同认为,商业知识产权保险推广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科技型企业往往资金较为紧张,能够投保的资金有限,投保意愿不高。二是科技型风险普遍较高,且部分企业存在“带病投保”情况,保险公司对于大规模推广知识产权保险比较慎重。三是知产保险的数据积累不足,科学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四是科技型企业普遍需要将保障需求和融资需求相结合,保险和其他金融产品在这方面的合作还有待深入。五是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外部环境还有待完善,维权成本和维权难度较高。因而,知识产权保险市场化的道路仍待开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