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3·15晚会曝光了翡翠直播骗局,再次引发消费者对直播带“祸”、电商售假的关注。部分线上商家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编写“剧本”,甚至“理直气壮”地知假售假。此类直播带“祸”乱象,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此类直播带货,有两大特点——一则“假戏”猖獗。“缅甸”街边市场,主播卖力和“货主”砍价,“货主”心痛让价……在一些翡翠直播间,“缅甸服装缅甸玉,缅甸现场缅甸人”的戏码频繁上演。某翡翠直播间在写字楼伪造布景,所谓的货主都是演员,直播砍价不过是主播和商家编造好的骗局。若是被直播间的低价玉石所吸引,那就等于一只脚踏入了陷阱。这样的直播,说白了就是江湖骗子把“舞台”搬上网而已;
二则行骗越发“坦荡”。和过往遮遮掩掩、百般狡辩的售假现象相比,如今一些直播电商已经把“摆明了骗人”作为“生意”之道。例如,在某直播间,消费者买到宣称是纯银的假银具发出质疑时,却被客服反问“纯银怎么可能是这个价格”;有消费者买鞋时得到商家“假一赔三”的回答,收货时却发现商家寄来了4双鞋,商家还“理直气壮”地表示:“假一赔三,给你4双有问题吗?”
让人错愕的购物体验,深度折射了一些电商把消费者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真相。这些电商为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类商家道德沦丧是显见的问题,但根本原因在于,商家售假成本低,而消费者维权成本高,这一反差局面令不法商家有恃无恐。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亦认为,主播承担的风险较低是虚假宣传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来自监管和惩治的力度不够,不法商家直播带“祸”的动力就会增大许多。因而,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以及在立法层面发力,完善法律法规,自不待言。
尤其是,针对直播平台和直播商家建立完善追责体系。在笔者看来,加强源头治理,提高准入门槛,不仅是关键所在,也迫在眉睫。当一个行业乱象,发展到令很多消费者都无法忍受的时候,除了说明“板子”打得不够外,更说明由于门槛不高,众多不法商家得以混入,严重损害了行业生态,也颠覆了相应的秩序,直接让消费者很受伤。唯有把低门槛变为高门槛,让资质欠缺、诚信不足、带有劣迹的商家被挡在门外,才能从源头上加以把控,以严格筛选“过滤”掉一份污浊。
当然,提高准入门槛的终极目标,也包括遏制商家的不规范现象——一些颇有声誉的大咖在直播带货时“翻车”,提醒我们,“门槛”是对准所有人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金李建议:明确直播带货的行业准入标准,比如各种直播带货资质,包括实名制、产品许可证、直播带货资质许可等。对直播带货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些主播并不具备专业素养和资质,却啥货都敢带。因此,通过对直播带货的分类分级化处理,强调直播带货主播的资质和专业许可,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亦是要则。
浙江省日前发布《直播电子商务选品和品控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对直播相关机构配备品质管理人员、完善选品流程、建立审核台账备查制度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和规范。对直播带货选品和品控管理加强前瞻性把关,是打造线上健康消费环境的重中之重。这一地方标准,有推广的价值。
规范直播带货,遏制直播带“祸”乱象,是全系统、全方位的治理过程,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规范缺一不可,但在目前情境中,源头治理更是迫切之需。文/伍里川(作者是羊城晚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