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网络直播行业打开了音乐娱乐的新玩法,让更多的音乐作品借助网络直播被传播,随之也出现了网络直播音乐版权难以规范化的问题。今年6月1日,新《著作权法》正式实施,明确了网络直播中使用音乐应该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同时通过提高法定赔偿数额、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条款,促进音乐版权保护更加完善。网络直播音乐正版化逐渐走入透明地带,变得有法可依。但在实践过程中,音乐版权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通过具体化方案解决行业困境呢?规范直播领域的版权授权秩序正成为众多专家研究的课题。
监管难 维权也难
尽管行业正版化意识正在普及,但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直播平台、音乐人,以及版权方都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平台时刻防范直播侵权行为很难,音乐人、版权方维权也很难。
首先谈谈网络直播平台的痛点。纵观抖音、快手、虎牙等平台,它们直播业务中的音乐使用方式以背景音乐和演唱类主播使用的音乐为主,由此可见,音乐版权成为了平台的刚需。
然而主播使用音乐方式十分复杂,难以事先管控,这便为平台带来了很大的侵权风险,增加了监管和治理难度——主播的直播内容具有随意性,播放歌曲随心而定,在版本方面也具有多样性。以翻唱为例,主播使用的背景音乐会有多种版本。有的主播会翻唱完整歌曲,有的主播只唱歌曲节选部分,有的主播是随意唱几句歌词,还有的主播只追逐热点版本。
此外,音频监测也为平台提出了极大挑战。与文字和图片识别不同,音频识别技术难度更大,很难通过音频技术识别出主播正在说的内容,而人工监测的难度也很高。虽然现在有很多专业监测机构,但也是针对某些目标和内容做音频监测,全平台的普遍监测难度非常高。
同时,直播业务的实时性也为平台监管设置了障碍。一般情况下,平台在视频、音频、短视频内容出现侵权问题后可以直接删除,但由于直播具有实时性,当主播有音乐侵权行为时,通知主播删除相关内容便很难适用,很可能通知主播时,其直播活动已经结束。“有的主播以直播游戏为主,他们只是偶尔播放一些音乐,如果出现侵权问题,直播平台对侵权主播处罚尺度也很难拿捏。最严重的处罚是关闭直播间,但这种处罚会导致主播责任义务过重。”某平台法务顾问对笔者说道。此外,他分析称,在商业模式方面,主播与直播平台有一定分成,该模式下,一般司法会认为直播平台责任比其他类型的平台责任更重,因为平台侵权成本很高,但直播平台却不太可能向主播去追偿。
下面,再谈谈版权方有多“难”。以拥有版权的音乐公司为例,他们在维权时往往采用长期对主要平台头部主播进行监控的方法,但维权成本十分高昂,增加了企业维权难度。“只要主播开播我们就去录屏,但录制的整体成本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维权的成本。版权方想要通过监测主播动态的方法来倒逼主播合作,这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会激化彼此的矛盾。”某唱片公司法务人员向笔者透露。此外,网络直播平台侵权成本低也令版权方十分头疼。据悉,即便平台遭到版权方起诉,一首歌母带的赔偿价格也仅为两三千元,有的词曲甚至只需要几百元。而网络直播平台打包购买正版音乐版权,却有可能需要花费上亿元的价格。
需要上下游共同努力
那么,网络直播领域音乐正版化有没有解决方案呢?
一个健康的音乐版权环境离不开行业内相关企业的行动,笔者了解到,诸如快手、腾讯等企业正在从不同维度发力,为网络直播领域音乐正版化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以快手为例。今年3月,快手对外公布了音乐版权结算政策,即在该规则下,快手平台上使用的音乐片段,不论是短视频还是直播,快手将按照结算规则向音乐版权方付费,并且结算金额不会被设置上限。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音乐人和权利人的歌越火爆,对应的版权结算金额越多。这也是快手平台第一次向行业明确了单独向词曲权利人进行结算,以及明确地根据使用量结算直播间音乐版权费用的机制。有业内人士指出,该规则解决了平台词曲版权的合法性问题,真正增加了词曲权利人的收益。在推进平台音乐正版化工作的同时,让词曲权利人的收入有了制度保障,大大提升了词曲创作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除却企业自身不断完善的机制体制,腾讯则将目光投向了技术服务层面,推出了首款适用于网络直播场景的正版音乐授权服务系统“音速达引擎”。该系统可以为直播平台和主播提供从版权、技术到运营的一站式服务。据悉,“音速达引擎”通过版权曲库自助入驻,授权费用实时分账,保障了上游版权方的权益。为解决版权方分散,音乐权利复杂,以及传统按歌曲、按年的采购模式费用过高的问题,“音速达引擎”提供化买为租、按需付费的新方式,极大降低了平台及主播采购门槛。
解决网络直播音乐正版化难题不是加强平台管控这么简单。正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所言,随着直播的发展,规范行业版权需要上下游共同努力。相信良好的版权保护环境才能让创作者们毫无后顾之忧的产出更多精品内容,让包括直播平台在内的二次创作领域拥有更多的优质素材,最终促进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