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体报道了江苏常熟市外贸村因复刻“大牌假货”而名声大噪的事件,Nike、Adidas等运动品牌,Canada Goose(加拿大鹅)、Burberry(巴宝莉)等高端品牌,都在这里被仿冒。这些假货“三标齐全”,价格却不到正品价的十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外贸村采用“鬼市”的经营方式——白天不经营,夜幕降临时,这里会被订购者突然挤满,在门口喊一声号码,接上档口老板扔出的黑袋子,迅速装车运走,经营方式形如鬼魅。
对于这种猖獗的制假、售假行为,新闻下面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言论,比如,“假的比专柜质量都好”“假冒而不伪劣”“这是给常熟打了一波广告”。这种对售假纵容的舆论也颇耐人玩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打假之难。
近年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假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上升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最大激励”这一国家政策的高度之上,在制度措施层面一再重拳出击;但与此同时,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染”、微商的毛细端渗透,社会上一股对假货暧昧的暗潮也汹涌澎湃,一些人甚至公然宣扬假货的“真香定律”,甚至用“假货不伪劣”来为买假行为洗白。
常熟的“假货鬼市”正是反映出假货黑产业的发展新动向,假货正在流向监管的洼地,微商、线下品牌折扣店正在成为假货的重灾区。
首先,一些“假货鬼市”利用夜间交易、每天只交易2个小时,以及通过微商相册等新手段,逃避线上的平台监管、线下的执法监管,升级为“游击战”。从报道中看,外贸村的档口老板并不在店面内摆假货,而是在门口挂上微信号和微商相册app的二维码,客人扫码就能看到店家上传的产品信息和照片,然后挑选订货,趁晚上集中在2个小时内发货。各个档口“分工合作”,单货分离,“工商抓是要人货俱全的,我下午去拿货,晚上都发走了,这咋查。”如此一来,市场监管部门来现场执法调查,就难以查到假货,而微信交易、微商平台又不属于传统的社交平台,识假、打假的能力不强。
其次,“假货鬼市”的销售对象也在调整,流向监管薄弱环节。这几年,在严格监管之下,各头部电商平台纷纷升级打假技术,图片分析、语义分析等监管技术的提升使得在电商平台售假越来越难。所以,售假者纷纷转型做“微商”,甚至“倒灌”回了线上实体店,流向监管的薄弱区域。当地的某售假档口就向记者表示,自己的假货主要销往实体店,比如一些品牌折扣店。
此前,常熟市场监管局就联合公安机关,开展全链条执法整治行动。执法人员表示,明目张胆在店铺内销售假冒名牌服装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但售假正转战为网络化的销售模式,生产、仓储窝点也更加隐蔽分散,这正是“假货鬼市”的成因。
保护知识产权、抵制假货,关乎中国产业升级、创新环境、本土品牌的成长。因此,对制假、售假就绝不能姑息纵容,特别是消费者本身不能心存“假冒不伪劣”的洗白念头。而对于假货销售社交化、鬼市化、“游击战”化的动向,监管也要及时跟进,对症下药,做到线上线下、所有平台适用一个执法标准,共同打造一张严密、统一的打假网,别让假货流窜到监管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