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必须落到实处,消费者理当享有安全的购物环境。能管得好线下的市场,当然也就管得好线上的市场,这是我们对网络销售规范有序合法信心的源头。
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5.69亿,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3.64亿。然而,一些自制食品披上“家庭作坊”“妈妈味道”的“外衣”,通过网上购物平台,渗入普通人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安全漏洞。
民以食为天,食品好赚钱。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给食品行业改变经营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按理说,只要这个市场依法依规运行,不出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对商家和消费者、对市场的繁荣等等多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大好事。但是目前来看,这样的理想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实现,假冒伪劣甚至有毒有害的食品出现在网购过程中,极大地挑战了安全食品环境建设。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网售食品出现的问题,还与传统市场出现的不同。传统市场中,卖家有固定的销售网点,方便部门巡查,就算商家有不法之心,也面临着消费者当面检验甄别和部门查处的风险。网购则不同了,一些违法企业将自己的产品通过平台低价销售,似乎来自消费者和部门的压力都规避了,他们的不法行为具有了一定意义上的隐蔽性。而平台为了自身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还是多有存在。这就导致很多食品打着私房、手工、妈妈味道的名义销售,说起来是网络经济新现象,实际上就是进行了一下简单的遮挡就开始卖三无产品。
面对网络销售中出现的新问题,监管理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出台新手段,让网络销售也能处在有效的监管之下。遗憾的是,目前来看,此间的漏洞并不少,市场上冒出的典型案例并不少,以至于消费者网购食品只有抱着撞大运的态度,不出问题则已,出了问题将面临无人担责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责任重大大于天的食品安全领域,网络销售这一块却出现了短板,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面临着新的威胁。
互联网给消费者带来了购物的便捷,这本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是已经出现的系列问题,又让消费者在事实上伤不起,在抉择上放心不下。因为对于网购的“又爱又怕”,大家只能是吃得胆战心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本来享有安全公正的市场、合格的产品、依法追偿的便利等系列权益,但是从网购这一块来看,这些权益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这是一个很可能影响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重视的新课题。
网购消费模式,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辨别滞后于购买行为;部门的强力监管滞后于消费侵权行为的发生,这是导致目前一部分不法商家肆无忌惮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根本原因。显然,网络销售这一全新的模式不可能因为少数商家的违法而发生倒退式的改变,那么,我们只能期待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对症下药,出台具体的管理规定,并且制定切实有效的办法,坚决打击网售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监管必须落到实处,消费者理当享有安全的购物环境。能管得好线下的市场,当然也就管得好线上的市场,这是我们对网络销售规范有序合法信心的源头。马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