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只有三岁的独角兽电商平台“拼多多”在美国上市,股价跌宕起伏,重点是各种质疑声不断发出,除了美国6家律所宣布代表投资者对公司集体诉讼外,上海市市、区两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约谈“拼多多”平台经营者,要求其立即开展自查自纠,对媒体反映的以及消费者、商标权利人投诉举报的问题进行整改。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归结于,这个平台上充斥着各种仿冒名牌的商品,这种行为既侵犯了正规品牌的权益,又损害了部分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发展了仅三年,有3亿注册用户,以销售假冒名牌商品著称的平台,可以被资本推向二级市场,同时,平台自身认为的逻辑是,中国广大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言外之意,只要能满足那些愿意购买假冒商品消费者的需要,平台是没什么过错的。这样的商业逻辑表明,完全可以抛开商业道德及伦理的约束,更不用说法律法规的约束,只要供需双方可以达成交易,“平台无过”!更有“枪手”撰文为“拼多多”洗白,大谈中国消费层次的差异导致这样的交易存在的合理性。回想当年的秀水街、雅宝路市场打假,现在这种假货跑到线上去卖,股票居然还上市了,不得不令人深省。
近几年,互联网平台经营主体迅速发展,从传统的电商及社交平台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也包括金融领域,越来越多的非正规金融主体涌入金融行业。虽然从金融主管部门的态度一再强调“持牌经营”,但非正规金融主体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金融的准入一直是有严格界定的,传统金融服务的确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当各种高额回报的借贷交易不断出现在线上线下的时候,其存在的隐患在不断加剧。那么,正规金融主体在品牌塑造和消费者金融素养教育与推动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呢?
在广大的县域,正规金融机构塑造自身品牌的基础是能够建立与“三农”、小微、居民之间的互信关系,互信的重要前提是互惠互利,抑或是能够真正帮助金融的弱势群体变强,笔者称其为“赋能”。这里“赋能”的含义有三,其一,通过金融手段,帮助其发展好自身的经营活动或提升生活质量;其二,帮助其识别真伪,尤其是免受非正规金融的欺诈或干扰;其三,协助其提升金融素养,强化受众的风险意识。赋能中的“能”是多方面的,因此,正规金融主体要帮助金融的弱势群体建立多维度的能力。
“赋能”是正规金融主体塑造品牌的开始,接下来是要“优化”,即优化自身的服务和产品,真正以普惠金融的理念指导工作的开展。普惠金融的精髓其实就是给予金融的弱势群体更多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相关群体通过获得金融的支持以提升自身的经营或生活水平,以期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普惠金融所服务的主体也是多方面的,针对不同的需求主体,正规金融机构应该提供更加多样性的产品和服务。
“优化”是长期不断的推进过程,“打铁还需自身硬”,正规金融主体的文化建设很重要,或者说是建立团队的理念共识很重要。笔者曾经在一些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调研,发现凡是做得好的机构,从董事长、行长到一线的业务人员,对待客户的真诚及对本土的热爱是一致的。在县域做金融,团队成员主要是本地人,要建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令其用心支持本土经济发展,诚意帮助本地经营主体和居民提高经营收益和生活水准,这就等于在帮助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朋友。笔者称这种意识为“公心”,做金融的主体除了业务端的利益导向,应该建立全员的“公心”,有了这种“公心”,消费者会更加信任和依赖这样的主体。
如前所述,假冒商品受到追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正规品牌的商品如何能够让消费者体验到其价值,并建立持久的信任度和忠诚度,的确是需要得到改善的。在金融领域,正规金融主体的有所作为会部分遏制非正规金融主体或者恶意欺诈的金融主体的危害,品牌的塑造需要建立在互信的价值交易的基础之上,从“赋能”到“优化”,再到“公心”的持续建立,金融供给主体的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需要同时体现出来。只有这样,假冒、恶意欺诈或风险较高主体的影响力自然会下降,消费者回归正规金融的机会就会更大。张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