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边,拼多多上市后,针对其出售假货、山寨商品的质疑声如潮袭来,让这家3岁的电商平台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仅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点名,市值更是直接蒸发50多亿美元,引发了美国六家律师事务所宣布代表股东对其展开集体诉讼。
可另一边,被称为美国版“拼多多”的Brandless,因为价廉物美,质量杠杠的,越来越受到挑剔的美国消费者认可。日前,成立仅一年时间的Brandless,宣布获得软银集团2.4亿美元的C轮融资,Brandless因此成为2017年硅谷最火的创业公司。同样都是走低价路线的电商,Brandless甚至比拼多多做得更绝,所有商品一律3美元。但是,同样走低价路线,两个同门兄弟为什么市场口碑和资本认同完全不同呢?身处困境的拼多多,又该向Brandless这位美国同门学什么呢?
拼团,使每一次消费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进而降低成本,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给大家带来的一个好商业模式,也是互联网红利的一种形式。拼多多早期成功于此,Brandless也是成功于此。近日阿里让支付宝联合淘宝推出拼团,也正是看中了这个市场。同样是拼团,同样是降低商品价格,同样是要给消费者省钱,如何省?省在哪里?这就大有学问了,也会省出不一样的结果。
拼多多省钱,更多省的是产品档次、质量,说白点就是销售一些山寨产品,甚至是一些假冒产品,并且将用户群定位为对产品品牌辨别能力比较低的四五线城市用户,这样的模式或许会有市场,也或许一时走得通,但一旦上市之后,被放到聚光灯下,瑕疵就暴露出来了。
Brandless走的就是另外一条路线了。虽然其主张无品牌,其销售的每件产品都会进行严格的测试、调整和反复试验,确保其产品质量达到最高要求。按照其创始人的说法就是:“我们采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模式,削减甚至干脆砍掉了‘品牌税’”。品牌税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渠道费用,比如大品牌、公司,为其产品的营销、代言以及在大型商超的场地所支出的费用。通常,这部分费用是产品价格的40%,这些成本最终都要消费者买单的。
一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Brandless是用互联网思维对商品进行重新定义,通过流程再造,直接介入到商品的生产环节,把产品的营销与渠道费用省下,并回馈给消费者。省了渠道费,保证的是质量。拼多多则是把目光瞄向了低价的商品,通过采购低价商品来降低商品售价,但难以把控产品质量,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官司缠身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纵观这几年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企业,无论是京东,还是刚刚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小米,最终拼得都是质量。京东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阿里的有力竞争对手,靠的就是卖正品。小米做手机,固然“雷布斯”的互联网思维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做工、设计和技术,没有黑科技的小米也火不了。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口碑时代,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很容易成就一个公司,但一个口碑的缺陷也很容易被放大,最终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拼多多要向美国同门Brandless学什么,答案不言而喻。为消费者省钱,用低价吸引用户固然重要,但必须省之有道,必须时刻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什么时代,产品质量永远都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本报评论员李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