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网红”产品火热背后存在一定的隐患,很深的营销套路增加了消费者辨别产品真假的难度。
据悉,近日浙江省工商局发布《上半年消费诉求情况分析》称,在该省上半年受理的消费投诉和举报中,有近1/6与“网红”产品相关,主要反映的问题有直播内容夸大宣传、质量问题、商标侵权、成交量作假等。可见,许多网红产品的质量确实堪忧。
坦白说,林林总总的“网红”产品之所以能够“红”,主要是借助了网络发展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一方面,许多商家借助一些用户量大的手机APP不断推送自己的产品、餐厅与服务,吸引消费者,以线上的“好评如潮”带动线下消费,这主要得益于手机APP平台的影响力。商家同时也会进行让利,以餐饮业为例,比如某平台的“霸王餐”形式,即以抽取中奖的形式来给一部分用户所谓的低价“霸王餐”,用户用餐之后给好评,刷高好评量,吸引更多消费。
另一方面,一些“网红”产品也因为一些手机APP平台而为消费者们所熟悉,这些平台聚拢了一批作者撰写文章,既给消费者们提供一些信息与建议,又作为平台出售商品。
还有一部分“网红”产品来自于大大小小的代购,他们以朋友圈为主要阵地,渲染各种进口产品(包括药品)的功效与“网红”程度,以微商的形式销售“网红”产品。
不得不说,许多“网红”产品的确存在隐患。不过,对于这些隐患应该理性分析,既要将隐患纳入监管与现行法制框架之下,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网红”产品。营销套路深较难监管,其中涉及的夸大宣传,在现实中常常无法追责。同时,由于追责的成本较高,某一消费者即使上当受骗或是感觉与自己的预期不符,也不大会去追责。比如某一消费者去某“网红”餐馆用餐,感到用餐体验不如预期,但他不大可能去起诉这个餐馆夸大宣传了,因为这里的“夸大”很难界定,该餐馆可能是因为气氛成为网红的而非因为饭菜好吃,对一些消费者来说他们更注重用餐的气氛与餐馆成为网红的某些噱头,但对另一些消费者来说可能更注重餐馆饭菜的实际口味,因此,是否夸大难以界定。这就要求作为消费者的每一个个体,需要认真对待自己所撰写的评价,因为这可能成为其他消费者决策的基础,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但是,对于一些产品质量不合格、商标侵权等现象,则不应姑息,这是因为监管缺位或是监管不严造成的,如果没有“网红”经济,这些现象也是存在的,而且应该被严格监管。另外,一些代购的海外药品质量也可能没有保证,有些药品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甚至是不合法的。对于违规违法现象,监管者应该一以贯之地严格监管,与其是否为“网红”产品无关。
坦率地说,“网红”经济是对诚信社会的一种考验,它直接拷问我们社会的诚信程度。一位自媒体人日前爆料称,生活方式类的博主如旅游、美妆、时尚等,数据造假非常普遍。在中国时尚类榜单50强的博主中,至少11位博主的数据存疑。这种数据造假令“网红”经济蒙羞,这是造假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诚信社会的建立与完善非常不利,造假普遍是因为造假的成本较低,无论是数据造假的成本,还是被发现造假之后所需要承担的成本都比较低。
数据造假必然会影响消费者决策,而消费者选择质量和服务较差的产品,又会导致质量与服务好的产品遭到“驱逐”,扰乱市场秩序。不过,也应该看到,许多营销套路制造出来的网红产品与服务,也会在现实中被市场所否定,成熟的市场具有自我平衡出清的能力。而且,消费升级的大背景,对于网红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了网红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潜力,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消费升级也让消费者们擦亮了眼睛,他们比以往更挑剔,更注重对产品与服务的体验要求,因此,“网红”经济中劣质的产品与服务,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无论是否为“网红”产品,都需要抓住“品质”和“体验”这些重要因素。
对于一些浸淫在消费升级过程里的年轻人来说,也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一些喜欢网红产品的年轻人或许知道其中一些产品是高仿或是质量不过关,但是他们还是会选择购买,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时下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如果不这么做,似乎就会感到自己在当下的潮流中缺了位。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编辑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