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发票的也不一定是正品!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近日报道,江苏南京市质监局的执法人员通过对朋友圈中一家微店的进货渠道、销售策略以及商品真伪进行调查,发现高端品牌商品代购的重重猫腻。
“知假卖假”已成为朋友圈中公开的秘密。“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一些商家专门负责接收国内来的假货,换个包装,再从国外原路寄回。一些商家拿着在国外拍的照片,冠以“外贸原单”“专柜拿货”等噱头,用高仿商品欺骗消费者。以假乱真的包装、款式,搭配各种伪造的能证明商品身份的购买凭证,再利用二维码假冒产品的销售出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一步一步确信自己所购买的商品就是通过海外代购的正品。
无良商家为何能屡屡得手?其一,国内专柜价格高,一些贪图便宜和追求名牌的消费者明知有风险却依然热衷于购买此类商品,“伪代购商”看准了这种消费心理,在朋友圈大肆宣传、促进销售。其二,假冒名牌产品在一些地区自成体系,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造假链条。商家借助互联网的新平台、新流通演绎出更多新的手段,一些电商平台为了盈利对假货“睁只眼闭只眼”,从而令造假、售假行为更为隐蔽、猖獗。其三,海外代购交易全凭诚信,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即便消费者发现商品有问题,一些商家以商品来自海外不支持退换货等理由搪塞消费者,更缺乏相应的售后服务。如果消费者到消协等部门进行投诉,也可能因为商品身份难验证、代购商难以找到、异地交易无法进行监管、投诉渠道不畅通等原因而维权失败。
虽然海外代购有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合理一面,但倘若相关政策法律不及时跟进,监管部门缺乏实际管控能力,就会影响消费市场的稳定,纵容假冒伪劣商品存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完善法律法规,个人代购行为需提供完整报关手续,以方便监控,让消费者维权有据可查。监管形成合力,海外代购涉及工商、海关、税务、质检等众多部门,亟须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提高违法成本,严惩造假产业链,将打击假冒伪劣纳入法治轨道。同时,引导消费者加强辨别能力,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共同维护健康稳定的消费环境。韩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