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对现代商业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域名的出现为各家企业带来了全新的网络经营模式。当然,如果人们被互联网上的一些假象所迷惑,那么这种从网络获利的方式也会成为最容易受到攻击的“致命弱点”。具体而言,互联网上的域名抢注行为(Cybersquatting)仍然是品牌所有人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而上述域名抢注指的便是他人通过故意抢注并出售某一商标域名来从中谋利的行为。
这些域名抢注者可谓是将域名注册制度中“先到先得(first-come,first-serve)”特性发挥到极致的一群人。这些人所抢注的域名往往会包含一些看似与其毫无关联的企业商标或名称。而域名抢注者随后会借助这些更加有名商标的名气来将消费者与用户吸引到自己的域名网站。
实际上,出现大量域名抢注案件的原因可以部分归咎于不断涌现的新通用顶级域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涉及到新通用顶级域名的抢注争端增长幅度已达到16%。援引WIPO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FrancisGurry)的话来讲就是“域名抢注案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意味着商标所有人以及消费者们仍需要继续保持警惕”。
为了解决在南非出现的各种域名抢注争端,用于处理有关co.za域名事务的.ZA域名争端解决规定(ZADRR)应运而生。然而,比较棘手的是域名注册者显然会对此表现出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同时域名易主的速度也让追踪与打击恶意注册一事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在注册完一个名称后,也许域名抢注者既不会对其进行使用,也不会尝试出售或者出租该名称,而是静静等待相关商标持有人主动找上门来。类似这种域名盗版行为往往会损害一家正规企业的品牌声誉,同时如果相应的域名被用作诈骗工具,那么此举还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要论域名抢注行为最大的受害者当属银行以及金融行业的品牌所有人。骗子们将会通过模仿真实网站的内容以及页面来使消费者和客户相信自己正在访问的网站就是正主。如果引起纠纷的域名以及违法网站已经转移掉一部分原本应属于商标持有人的互联网流量,那么这实际上已经对申诉人以及其职能部门造成了损害。
这里将列举出一些最为常用的域名抢注模式,具体如下:域名停放(将闲置域名重新定向到一个包含广告的网站,以产生一定的互联网流量);域名勒索(别有用心地注册某个域名,并利用该域名使用勒索软件来屏蔽掉受感染文件系统的访问路径,直到受害人支付了相应的赎金);联属网络营销(将域名重新定向到某些用于产品和/或服务零售的网站,并以此从相应的销售业务中抽取佣金);以及偷取点击量(在此模式下,如果互联网用户正在访问被恶意抢注域名的关联网站,那么该网站会推荐用户去访问正主网站的竞争对手的网页)。
而一个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情形便是域名抢注者会通过注册域名来布下所谓的“预付费”骗局,并冒充成银行与受害人利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而这其中还会牵扯到身份诈骗以及信用卡诈骗。这些人在电子邮件中会蛊惑收件人通过支付定金来获得预先核准的贷款。由此可见,在当今这个以过度扩张的社会里,人们在不经意间便会成为上述种种诡计的受害者以及牺牲品。因此,品牌所有人应该无时无刻都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自己的商标权。
由于替代性纠纷解决(ADR)程序可以成功地将违法域名转移到申诉人的手中和/或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关闭违法网站,并且无需开展冗长的法律程序,因此人们均认为该程序可以节省下大量时间与金钱。但是,鉴于域名抢注者可以通过捏造各种域名来充分利用那些著名商标几乎无限的变体(例如,利用常见的拼写错误来将互联网流量引入到其自己的域名和/或网站),因而上述ADR程序对此起不到任何的威慑作用。
尽管国际社会以及本土机构对此已经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域名抢注行为仍在不断蔓延,而这些新时代的“海盗”们正在寻找从立法以及停滞不前的执法工作中攫取利益的新方法。因此,衷心建议那些品牌以及商标所有人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在网络上保护好自己的品牌并坦然面对各类诉讼争端。(编译自:lexolog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