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打假人到大数据打假,“双打”时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购日益火爆、“职业打假人”越来越不受待见的当下,网络商品出现假货怎么办?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大数据打假成为时代主流。
异化的“英雄”:从“打假”到“假打”
早些年,在中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被一部分人称为“英雄”,也被一部分人比做“不良商业生活孕育出来的寄生虫”。他们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推动着商业市场的净化,也滋生了“知假买假”的毒瘤。他们就是——职业打假人。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自1994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后。这条“退一赔一”的规定很快造就了一大批职业打假人。这群人在“英雄”与“刁民”的角色中不断变化。在“合法”与“违法”的一线之间游走,潜移默化地促成了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改变着消费市场格局。
然而,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菜鸟物流、芝麻信用、打车软件、网上订餐等的不断推出,这些“出生”于网络的事物已经开始走出虚拟世界。网购的火爆,给了大量假货滋生繁殖的机会。在这些“红利”的诱惑之下。部分“职业打假人”正在由“英雄”异化为另一个群体,他们熟读法律、掌握打假技巧,却抓住法律空隙和商品瑕疵,为了自身的私利试图从商家处索赔。用“假打”代替“打假”。
时代的产物:大数据打假成主流
俗话说“货比三家不吃亏”。即使去商场购物,也可能不会准确分辨出“谁真谁假”。在网购日益火爆、“职业打假人”越来越不受待见的当下,网络商品出现假货怎么办?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职业打假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打假已经开始走向专业化和技术化。早在前几年,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打假系统已经实现了每秒分析数据1亿大数据,仅仅2015年就拦截了各类涉假信息1.2亿次。“大数据打假”已经形成主流。它可以通过商品样本库和数据库,对假货进行智能识别和追踪;完成账号认证溯源、神秘抽检等复杂工序。
近几年,在“大数据打假”这一利器推出后,加上各地工商执法部门的配合,仿冒产品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想再依靠假冒仿发家致富,已经很难。
堵疏结合:让假货无所遁形
在过去,我们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究其根本就是“纠责”,似乎把责任归到某个部门某个企业的身上,就解决了假货问题。然而,打假从来不是哪个部门或者哪个企业的事情,需要广大民众的全体参与。大数据打假是线上的打假,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更需要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只有如此,大数据打假,才能真正让假货无处遁形。
此外,“双打”不能一味的“堵”,更需要给中小企业更宽松的经营环境,提升“中国质造”的水平。合理的疏通“造假”团体,充分解其人员就业分流问题,对于其中拥有高超技术水平和丰富实战经验的网络营销高手,需要辨证的看待。不能一味的对售假行为进行围追堵截、穷追猛打,要为那些误入歧途的可用之才另寻出路,将他们引向正途,使他们积累的营销技术能为电商产业的发展出力献智。
总而言之,在头脑风暴迸进的时代,大数据打假不能仅凭个人之力,更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不能止于当下,更需要线上线下的联动结合;不能一味对售假行为进行围追堵截,更需要合理分流优秀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网购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