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指出,近年来,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被曝光,尤其是包围校园的“五毛食品”,破损溢油的小包辣条、“傍名牌”的山寨食品、过期食品堂而皇之地涌进农村小卖部,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这种情况在农村可谓司空见惯。当伊利遇上“尹利”、康师傅遇上“康帅傅”、奥利奥遇上“粤利奥”……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如果不仔细辨认,很多人还真容易被这些山寨品牌相似的外观和混淆视听的名称给欺骗。随着各大中小城市打击问题食品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不法商贩把目光投向了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就成了山寨食品新的倾销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山寨食品的泛滥,如果仅是口味差别或名称相近,还不足以引起“公愤”,但正如专家所言,“山寨食品”的最大危害在于生产环境恶劣、卫生条件不达标,甚至含有超出国家允许剂量的添加剂等。当前,一些“山寨食品”纷纷“上山下乡”,甚至于把农村当作重要的倾销地,让农民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造成亟待引起关注的局面。
整治农村“山寨食品”,捍卫农民“舌尖上的安全”,基层是监管的最前线,也是重点、难点之所在。然而,当前基层监管队伍却普遍面临着“力小而任重”的窘境,监管部门监管力量薄弱,体制机制不完善,消费者维权网络不健全,导致农村市场成为假冒伪劣集散地,一些偏远乡镇甚至成为监管“空白区”,小商店充斥着山寨货却长期无人过问。
食品安全监管没有法外之地,不让农村成为山寨食品的倾销地是各级政府的分内职责。为此,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强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建设,监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农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中小学及周边地区、超市和食品店等为重点场所,集中整治食品经营者的违规经营行为,监督落实市场开办方的责任,促使食品经营者履行食品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全面打通“监管毛细血管”,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农村“无死角”。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宣传,让群众对“山寨食品”的特点和危害有一定了解,增强维权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打击“山寨食品”的行动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不生产、不销售、不购买、不使用伪劣食品的社会环境,使不安全的食品没有销路、没有市场,失去生存的土壤。此外,还要通过有效的监管工作,教育、指导和督促市场主体增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在农村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