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个“恶意商标”挟持700万件商品》和《“恶意商标”挟持900万商家,专挑爆款商品敲竹杠》两篇文章,在电子商务领域引起热议。文章介绍,有个“破洞”商标权利人张某,曾对731个有“破洞”关键词的服装类商品进行投诉,而淘宝和天猫平台上包含“破洞”关键词的服装类别的商品有214万余件。此外,张某还同时注册了“邮差”、“花苞”等上百个商标,随时可能对更多平台商家进行袭扰。
据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统计,截至2017年3月,淘宝天猫平台上累计已有83个“恶意商标”曾对超1.5万商家的11万件商品进行了恶意投诉,商家因此损失估算数百万元。“恶意商标”是什么样的商标?这些“恶意商标”是如何注册成功的?既然允许这些商标注册成功,他们以此牟利属于“耍流氓”吗?该怎么对待它?
本话题在新锐大众客户端和本报理论评论部公共号发布后,网友留言如下:
白菜白:网上想买东西,通常用一些描述性的关键词来搜索它,比如想买穿起来更方便的裤子或鞋子,可以搜索“一脚蹬”之类的,而现在,“懒人”、“一脚蹬”、“内增高”等全部成了商标。据说,不少商家因使用这些关键词,遭到恶意投诉并被“勒索”数万元。我觉得,这是披着知识产权的合法外衣,干着职业碰瓷、敲诈勒索的非法勾当,可恶!
玉兰花开了:注册这样的商标,不是为了生产或销售某种商品,而是为了敲诈勒索,这正是“恶意商标”之“恶意”所在。
欣欣:平台应加大与商标行政主管机关的交流,建立“恶意商标”发现与宣告无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消除并进一步阻止其对正常市场经营秩序的影响。
悟空空:“恶意商标”提醒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当务之急,是要严把商标注册关,杜绝恶意注册。
本报评论员:商标的初衷是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恶意商标”却遏制了商家的正常生产销售,损害了知识产权的尊严、电商的利益和消费者的选择权,与商标维权有“一步之遥”。杜绝“恶意商标”已刻不容缓,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核商标注册人的资质,避免一些专业恶意注册商标的皮包公司钻空子,也要与平台联手,发现清理此类“恶意商标”,铲除“恶意商标”生存土壤。□孙秀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