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谈阔论】保护知识产权,所有权人亦需努力 山东省聊城市市场监管局抽检:1批次餐饮具(勺子)不合格 山东烟台专利奖评选工作启动 扩大高价值专利储备 吉林延边3家企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 浙江省宁波大榭开发区抽检食品样品50批次不合格2批次 浙江省温州市市场监管局抽检21大类食品169批次样品不合格3批次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阿里巴巴共建商务领域诚信体系建设 中国移动专利实力不断提升 多家湘企获评“最佳企业公民” 广东广州抽查15批次劳保用品产品 不合格6批次 尊重保护知识产权 提高认识推动创新 提升国企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助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谷歌向欧盟300余家出版商支付新闻使用费 江苏常州经开区市场监管局: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印度专家呼吁慎将传统知识归入知识产权 吉林白山靖宇县推进地标产业蓬勃发展 江苏常州企业家门口申请商标 青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柴达木枸杞有了地方标准 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1批次食用农产品(油菜)不合格 山西怀仁市食药监局进行集中销毁假酒行动 黑龙江餐饮食品、方便食品、饮料等14类食品128批次样品抽检,4批次不合格 药品专利池组织在其专利数据库中纳入癌症治疗药品 英媒:“3·15”打假引发中国连锁超市下架日本食品 中美人工智能领域专利增长较快 湖南省郴州市食药监局抽检346批次食品样品不合格1批次 山东莱西:集中销毁10吨假冒伪劣食品 广东深圳宝安区:为知识产权“联姻” 促区域产业融合发展 山东聊城市市场监管局抽检:1批次YF粽子(蜜枣)(熟)不合格 福建省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食品578批次不合格16批次 企业商标如何做到良好的保护呢? 四川省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1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公告 安徽省食药监局公布两批次不合格食品名单 有声阅读平台靠版权撬动“耳朵经济” 知名商标靠口碑而非“蹭流” 苹果新专利与三星侧面显示屏设计相雷同? 山东省济宁市工商局抽检488批次成品油14批次不合格 四川省抽检:标称临巴红高粱酒坊生产的2批次高粱酒(白酒)不合格 山东省莱芜市食药监局: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辽宁大连市市场监管局抽检202批次食品合格率为98.51% “武夷品牌”引领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大课堂将在贵州举行 尊重知识产权应成为创新时代的公众共识 江苏省抽检:1批次青稞藜麦水果麦片菌落总数项目不合格 107批次食品抽检结果出炉 口丰窖酒等酒类上黑榜 擦亮广东湛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字招牌” 浙江省临海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210批次 不合格1批次 法律界人士:将“职业打假人”称谓改为“职业举报人” 江苏省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食品623批次 不合格20批次 农业农村部开展防控疫情专项法治宣传行动

打击假冒伪劣不能靠“媒治”

年年的“3.15”都非常热闹,今年也不例外,甚至更加热闹。

先是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隔空喊话”阿里巴巴的马云,说“实体经济不好搞,马云有‘功劳’。因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网店对实体经济是个很大的伤害。”不仅引发了人大代表与阿里巴巴的“互怼”,还引发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和全社会的讨论。

紧接着就是每年3.15的“重头戏”——央视3.15晚会在两会结束之后隆重登场。从互联网虚拟经济到制造业实体经济、从国内产品到进口产品、从不知名的小品牌到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央视曝光的一幕幕再引发消费警示的同时,也让企业界“几家欢喜几家愁”。

被曝光的企业和品牌,有的被执法部门迅速查出,有的在百般辩解,还有的在死扛之后终于认错……虽然3.15已经过去了,但3.15效应仍在继续,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纵观每年3.15前后的“热闹”,从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就可以管窥一斑。通常来说,3.15引发的效应流程是这样的:3.15之前,最为忙碌的是媒体人;最为忐忑的是企业和公关人员,就在3.15晚会之前,不少公关人士都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内容多半是吐槽诉苦加祈祷、等待;最为期待的是普通消费者,他们希望看到更大力度的曝光。3.15之后,最为忙碌的是执法部门,最为“冰火两重天”的是企业和公关人员,有的庆幸躲过一“劫”,有的在连夜“灭火”。同样感觉大相径庭的还有消费者,有的点赞媒体的曝光,也有的认为现在媒体的曝光力度不够,有些隔靴搔痒。

从3.15进入国内到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消费者协会力推,到后来央视3.15晚会的出现,应该说,3.15这个日子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相关活动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每年3.15活动主题都不相同,每年上榜的3.15企业也各不一样,3.15在中国一直在变化也似乎一直没有变化,就是每年在这一天来一次打击假冒伪劣的集体“狂欢”。

应该说,作为3.15活动“主力军”之一的媒体,在这一天为打击假冒伪劣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身为媒体人既骄傲自豪也感到责任重大。但是经过多年参与之后,媒体人也一直在反思:为何自己如此辛辛苦苦甚至冒着危险曝光假冒伪劣产品,假货却越打越多?每年的3.15还是那么忙那么累?

于是,在经过最初喧嚣和热闹之后,很早就在媒体上出现了“天天都是3.15”的建议和呼声,甚至有媒体认为“什么时候中国不过3.15了才是真正的3.15”“什么时候媒体不关注和报道3.15了,3.15才算真正‘立功’了”。言外之意既希望打假常态化、天天见,更希望假货能够销声匿迹或者起码不要成为市场上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媒体人看来,打击假冒伪劣不能只靠媒体,打击假货如果只靠“媒治”,最后有可能“没治”。

两会上,面对人大代表的“喊话”,马云提出了“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的呼吁,得到了大多数代表委员的认同,也得到了诸多消费者的赞同。之所以大家都希望或者觉得要“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是因为现在打假的力度还不够,所以应当加大打击力度,拿出“治理酒驾”那样的力度,下最大气力打击假冒伪劣,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同大自然是一个生态链一样,市场经济下的任何一个产品、行业、产业的发展同样是一个生态链,需要生产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假货也不例外。假货之所以屡禁不绝,打击假冒伪劣之所以越打越多,关键是其生存的土壤仍然强大的存在。要想让3.15真正不再成为全民的一个“节日”,根本上还是要铲除假货生存的土壤。应该说,这个假货生存的土壤从制假、售假甚至是买假全产业链的存在,“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就是要以最大的打击力度,消除假货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因为这份土壤之所以能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铲除的力度太轻了。

我们知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良好的质量诚信体系以及高额的违法成本等,是合力造就他们市场上假货稀少的重要原因。但是反过来看每年3.15晚会或者媒体曝光的“黑名单”上,不乏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知名品牌,为何他们在欧美发达国家不敢造次,到了中国却阳奉阴违,玩起了两套标准,参与到造假欺诈的行列,恐怕与“水土”大有关系。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说,我们要给优质产品“点赞”,把不良奸商“拉黑”。希望全社会和每个人都能以实际行动去“点赞”和“拉黑”,让假货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让假冒伪劣者“付出巨大代价”,才有可能实现“天天都是3.15”“天天都不用3.15”的良好夙愿。□徐建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