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专利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不仅是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准,也成为捍卫自身的必备武器。专利的本质是技术创新的竞争壁垒。专利在市场中只是起到“名”的作用,在竞争中才起到“利”的作用。因此,科技企业利用其拥有的专利向其他竞争公司发起控诉,也变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这几年,科技企业尤其是与科技巨头相关的专利战火不但没有平息,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拥有众多专利的谷歌更是遭遇高达93亿美元的天价索赔—甲骨文就谷歌Android系统中非法使用Java的侵权行为提出控告,要求其赔偿93亿美元。
专利战硝烟四起
与科技巨头相关的专利纠纷案有耗时长、赔偿金额高、波及面广和影响深远等特点。远至1988年,苹果就曾向微软发起专利控告,称微软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侵犯了苹果Mac操作系统的专利权,此诉讼长达6年后被法院驳回。而苹果与三星的专利纠纷更是从2010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剧情数次反转,赔偿金也是忽高忽低。在三星去年被判向苹果支付5.48亿美元赔偿金之后,今年2月份美国最高法院又再同意受理三星的上诉请求。而如果三星这次赢得了最终审判,预计苹果将会偿还三星此前支付的赔偿金。三星在面对苹果的专利控告中赢得了谷歌、Facebook和微软等科技巨头的联名支持,究其原因,是因为担心裁定三星赔偿的判决将导致更多设计专利诉讼案的出现,扼杀创新。科技巨头因其专利布局较广,市场占有优势明显,即便是深陷专利混战的漩涡,也仿佛丝毫不影响它们的业务发展和公司运营。而对于其他科技企业来说,面对专利纠纷就不一定这么有底气了。
不少科技领域的后起之秀就因专利战而发展受阻,甚至有的一蹶不振。2011年1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就苹果控告HTC侵权一案宣判,认定HTC侵犯了苹果指控的十项专利中的一项,而涉及此项专利的所有智能手机,自2012年4月19日起,都禁止在美国境内销售。在此之后,HTC开始走向下坡路,从曾经的国际一线手机品牌沦落到每季度出货量只有几百万台的公司。同样,国内不少科技企业都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遭遇过或大或小的专利纠纷。小米在2014年7月进军印度市场,同年底就在印度市场被爱立信起诉专利侵权,其采用联发科芯片的手机一直被禁售。而在2015年11月19日,企图挺进美国市场的小米再次遭遇美国BlueSpike公司的专利起诉,以致其手机业务未能在美国开展。甚至是像华为这样的专利大户,也在海外遭遇过不少的专利官司。
布局专利是企业成长的必需品
科技领域大大小小的专利混战,以及其引发的种种后果,充分说明了专利布局对科技企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我国的科技企业来说,拥有专利是不仅是牢固根基的重要资本,也是其谋求发展的关键通道。例如深圳超多维公司,靠其拥有的面板专利技术与东芝、索尼达成了战略合作,在日本本土推出裸眼3D个人PC电脑。而成立于2006年的无人机企业大疆创新,在美国已经申请并获准授权的专利达到15项,其中除了其核心云台技术之外,还包括无人飞行器、遥控器等整机或者配件专利。凭借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机技术,大疆占有70%以上的美国市场。据报道,大疆创新的2015年净利润达2.5亿美元。
综合来看,对于生长期的科技企业来说,其独有技术研发与合理的专利布局是获得大公司合作机会的重要方式,也是在新市场中拓展知名度的有效保障。
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值此科学日益昌盛、技术日益复杂的时代,任何一个产品都包含了数量不菲的专利,因此,如果缺乏数量的支撑,专利则无法垄断产品经营或赢得市场优势。因此,布局专利首先要从专利数量入手。
科技巨头已经深谙此道,它们早有蓄谋地在全球专利版图上“跑马圈地”和“占山为王”,捷足先登获取专利,布下密密麻麻的“专利地雷阵”,抢占了大大小小的知识产权制高点。为此,买专利到科易,科技企业要在专利竞争中获得优势,也必须要在专利数量上取得突破,否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累积企业的专利数量,可以有多种渠道,最基本的方式是自行研发以获取专利。但对于研发资源不足的企业,或者打算迅速在专利数量上崛起的企业,此时可能更需要借助联合开发、技术转移等方式,来支持企业专利数量累积的速度和规模。
通过技术转移的行为来获得更高品质与更多样化的新产品,以维持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成为上至科技巨头,下至中小企业的有效选择。对于企业而言,技术转移主要体现为专利受让、专利许可,以及通过企业并购而获得他人的专利。排名全球企业专利拥有量第四名的三星,就曾在1997年收购美国公司AST(当时排名世界个人电脑销售量第三位),从而获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专利。
科技领域的专利战此起彼伏,尤其是科技巨头们的高额专利赔偿以及超长专利诉讼期往往令其他科技企业们瞠目结舌。为规避专利风险,更为了自身企业的长足发展,科技企业应重视专利布局,在加强自身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同时,合理扩充自身专利拥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