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闭幕 瑞庚核桃霉菌超标164倍 单批产品北京全市停售 吉林省辽源市抽查6批次电线电缆产品 不合格1批次 短视频火了,版权问题来了 北京一审知识产权案件同比增56%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达6.6万家 莆田市兴华食品公司鱼皮花生抽查不合格 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引入关于颜色商标的新规则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食药监局抽检129批次食品19批次不合格 河北沧州市大力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山西省阳泉市抽检2大类食品20批次样品 3批次餐饮具不合格 内蒙古确定20家企业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青海省海东市市场监管局:1批次“豆芽”抽检不合格 海南三亚市旅游业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成立 云南省昆明市食药监局:1批次酒类产品抽检不合格 湖北唱响水产精品名牌 持续迈向水产强省 贵州省质监局:木质家具产品抽检40批次4批次不合格 甘肃省食药监局:17批次中药饮片抽验不合格 电子前沿基金会反对日本的网站屏蔽提案 苹果曾被判侵犯VirnetX专利赔偿6.3亿美元 诉讼今日被驳回 辽宁大连市市场监管局抽检202批次食品合格率为98.51% “版权金融文投俱乐部”活动第二期在京举行 天津化解数百起涉齐白石作品著作权纠纷 合力打假 守护健康 保障食药安全 助航经济发展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7批次产品包装空隙率不合格 消费者期望品牌所有人和社交媒体平台大力打击假冒行为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抽检430批次食品样品不合格10批次 湖北武汉市市场监管局抽检蔬菜、水果共245批次 不合格5批次 周大生总部千足金饰品撤柜 被曝纯度少于99.9% 重庆市启动实施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 四川绵阳:打造优质版权环境 创建一流版权服务平台 世纪天鼎市场售假LV被查 业内:假货泛滥属于常态 江苏省南京市市场监管局与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知识产权保护论坛 盛大游戏再掀维权风暴 200封警告函涉及60款游戏 辽宁省质监局抽查木制家具产品10%不合格 质检总局要求全国排查西安地铁涉事电缆 焦作太极源饮品公司饮品抽查不合格 云南怒江州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日照启动“知识产权走基层服务经济万里行”活动 湖南省张家界市市场监管局:2批次蔬菜制品抽检不合格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7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山东省食药监局: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江苏无锡市环保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在宜兴启动 中日举行第四次经济高层对话 版权“听”出问题有声阅读遇瓶颈 江油市新兴乡幺哥肉制品公司烤肉不合格 EUIPO支持创建新的CEFTA地区知识产权区域框架 重庆市梁平区市场监管局关于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饮料杯等5批次餐饮具抽检不合格

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思考与建议

建议: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和销售不应并列;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或单纯销售伪劣产品无所谓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过失的主观恶性;只要能够确定或者经鉴定确定该产品属于不合格产品且生产销售或单纯销售达到一定金额即构成犯罪。

□贾翔龙

笔者在侦办一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件中,虽然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亦已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但检察机关以嫌疑人主观故意不明确的理由对嫌疑人不予批准逮捕。这也引起了笔者对刑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对刑法、相关司法解释、各方论著和司法案例的学习、研究,发现现行刑法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给刑法理论界造成了很大的纷争,各方论者就该罪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销售金额”等问题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给司法实践造成了很大混乱;给犯罪留下了很大余地甚至给徇私舞弊留下了很大空间。

对此笔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供有关方面参考。关于“罪名”的思考——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和销售不应并列

笔者认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和销售不应并列。理由是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都危害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但单纯生产而未经销售,其危害性要小得多,不宜由刑法来调整。如果生产者给国家或集体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则应由其他罪名入罪,如果是个人则自己负责。总之生产是企业内部的问题,基本不涉及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诚如有些论者所言,生产是为了销售,但如果仅依主观意向或所谓“未遂”论罪实属牵强,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责任应依靠健全法制和强化监督,宜以行政手段控制。所以,笔者认为此罪名应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既生产又出厂销售且达到法定销售金额才构成犯罪,生产与销售连用,并非选择性罪名。同时,应另设销售伪劣产品罪,只在量刑上适当低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侦办销售伪劣产品案件时,必须一并侦办生产销售案,生产销售才是此类犯罪的根源,没有生产销售则无经销销售。对于销售伪劣产品犯罪的处罚应设立是否能够指明生产销售者的情节,即能指明生产销售者则从轻处罚销售者,反之则加重处罚。关于主观方面——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或单纯销售伪劣产品无所谓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过失的主观恶性

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为故意犯罪,过失不构成犯罪是造成理论和实践混乱的重要原因,论者和司法工作者在“明知”和“故意类型”上纠缠不休,在此不加赘述。笔者认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或单纯销售伪劣产品都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管理的权威,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所谓故意或过失,无所谓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过失的主观恶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生产销售者和经销销售者都规定了明确的产品质量责任,规定了对产品质量的高度注意义务,一句“不懂”或所谓“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理由根本难辞其咎。现行刑法的规定恰恰大大削弱了生产销售者和销售者对产品质量的注意义务。“不懂”或“不知道”产品质量要求或标准就去生产销售或销售,就是主观故意,有论者讲所谓“事实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销售者受骗”等,纯属文字游戏。生产销售者和销售者对于产品质量没有“过失”的“资格”,法律允许“过失”就是放纵。“过失”犯罪往往时间短、环节少或受偶然因素影响,而产品质量的保证有诸多环节,又有诸多监督部门和措施,如果仍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问题,只能是“故意”。关于客观方面——

只要能够确定或者经鉴定确定该产品属于不合格产品且生产销售或单纯销售达到一定金额即构成犯罪

刑法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以上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在逻辑上不能周延,在客观上不能穷尽,徒增混乱。而且这些“假”“杂”“充”“冒充”字面意思都是在强调和突出主观上的“明知”,说一句“不知”“不懂”或“我以为”,这些“假”“杂”“充”“冒充”就都无法确定了,主观方面客观印证的难度太大,也易造成放纵犯罪。法条如此表述显然是要求对事实的“明知”,不符合刑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笔者认为只要能够确定或者经鉴定确定该产品属于不合格产品且生产销售或单纯销售达到一定金额即构成犯罪。如此则强化了生产销售者和销售者对产品质量的责任和注意义务,才能从立法角度真正维护法益。

刑法是最严酷的法律,具有兜底性,是某种行为最后底线。所以刑法规定应“明了”,不应“模糊”,应尽量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不确定性。即使上述想法有待斟酌,最起码这些问题应引起立法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现行刑法条件下通过司法解释尽可能明确、细化能够印证主观“明知”的客观表现,比如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情况,比如价格问题,比如生产销售者或销售者是否与检测机构人员、监理机构人员、质监机构人员甚至“购买者”串通等问题。不加强立法,加大打击准度和力度,我国的产品质量问题仍将泛滥,难以治理。(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公安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