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于近日举办开放日,同时启动“全国专利代理公共服务平台”、“专利管家”、“中国专利检索系统国际服务平台”等一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专利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专利的所有权上,而是体现在专利的实施、转化等运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上,着力实现专利信息服务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深度结合,尤其是要主动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专利信息服务的新需求。“双创”时代对专利信息服务的需求,不仅量会增加而且也会更加多样化,专利信息服务既要满足越来越多的高端需求,也要更多地关注草根们的创新创业。
知识产权是一种灵活的工具,使用技术的人越多,其市场越大。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在100万件左右,涉及的数据浩如烟海,要想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和潜在的发展点,必须运用大数据来挖掘、处理、整合。因此,在互联时代,大数据如何助力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一方面,政府可以借由大数据决策重大科技经济活动,企业可以借由大数据布局市场、指导产品研发,高校可以借由大数据确定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效率。保护和运用是知识产权发展“驱动轮”,大数据可以让列车跑得更快。
另一方面,依托“大云平移”等新技术,积极推进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丰富的专利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专利分析预警和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等工作,针对小微企业开展专利信息推送服务。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一个因信息互联而变得“无国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数字内容的生产方式被改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积累了丰富专利信息资源,其中仅专利文献就已经超过了9000万件。如何使这些丰富的专利信息资源焕发出推动“双创”的蓬勃力量,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促成商品交易井喷后,带来了更多的侵权问题,知识产权越来越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的特点,也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亟待找到一种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
一方面,网络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的特点是发生得快、消失得快、扩张得快,谁是侵权人难以界定,这就要求必须研究互联网环境下保护的利益平衡,加强国际合作、研究新技术。另一方面,虽然各国大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知识产权是国际化的,存在于全球价值链中,这就要求各国携手解决一些难题,使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发挥更大效用。
如果说“互联网+”为专利信息服务提供了新载体、新机遇,那么大数据就为专利信息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维、新技术。专利信息的传播利用既需要依托互联网提高效率,也需要借助大数据对信息数据实现深度挖掘和系统处理,让更有价值的专利信息浮出水面,加以利用。一方面,中国信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排名靠前,为知识产权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新平台,不仅缩短了审批时间,也成为企业创新的活力来源。另一方面,在国内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这些企业也要通过基于互联网创新能获得更多资金和更好的市场。所以,相关部门要帮助其降低知识产权保护成本,简化申请流程,尤其是在跨境电子商务的模式中,如何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