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打假20年,表面的光鲜难以掩盖“职业打假人”因逐利而不可避免的“原罪”:一些“职业打假人”被问题企业收买,收了“保护费”后,任由企业继续生产、销售问题产品;有的打假人则用造假的手段向雇佣他们的品牌公司索要奖金。
职业打假人的江湖,其实是打假人与商家之间,由相互埋怨和不理解,走向理性合作的现实版恩仇记。职业打假人“收钱噤声”,对假冒伪劣商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仅未起到遏制作用,反而助长其肆虐,实在是对所谓职业打假的讽刺。
——卞广春
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给职业打假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客观而言,打假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环境的净化,抑制了假冒伪劣的滋长。但是,打假人毕竟不能真正代表消费者的利益,这也注定了他们在市场中颇受争议的定位。无论其行为是出于正义还是利益,在打假维权过程中,依法行事都是每个职业打假人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
——无为
“打假公司”的横空出世,将打假当成一种“产业”去经营,以逐利为目的去打假,使正义之举被利益裹挟,凸显某些民间打假自私自利之弊。“打假公司”既不是经营机构,又不是维权组织,即便打着维权的旗号,其过度功利化、商业化的维权方式,也不会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多少益处。他们在打假的同时,也破坏了正常的经营秩序,甚至会引发更多的商业纠纷和社会矛盾。
——张西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