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六“创客中国”第四场宣讲会上,成都市科技局科技金融部部长龙飞在回答创业者关于专利的提问时,提出了一个专利商业化模式,即成果转化成产品,产品转化成商品,商品转化成收入的模式。记者发现,在“创客中国”项目池中成功申请到专利的项目不在少数,但是能按照此模式成功将获得专利的成果转为产品、再转为商品得到收入的创业项目屈指可数。创客之间甚至爆发一场激烈的讨论:专利对创业到底有没有用。
专利指法笔遭投资人抛弃
原本做服装生意的赵金霖,因为心疼孩子写字的姿势糟糕,于2004年开始做指法笔的发明研究,经过8年的研究改进,于2012年申请到了发明专利。这项发明在2006年开始陆续投放市场,但是销量非常低,“2006年在浙
江开生产模具投了20万,生产了一批指法笔却卖不出去。”据赵金霖回忆,2006年到2008年正是服装市场走红的阶段,自己却把做服装生意的本钱都拿来做指法笔的发明生产,但是指法笔的销量却让人丧气。因为产品最初没有名气,没有文化用品店敢批发自己的产品,“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拿到学校门口去零售,摆地摊,但是摆地摊不仅拉低了质量,还要被城管罚款”。
更让赵金霖心寒的是,拿到专利后投入更高的成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入市没多久就被山寨商廉价复制,原本39元一支的笔却出现3块钱就可以买一支的山寨竞争对手,自己的产品滞销更严重。“2012年为了申请专利,把钱都投进去,卖笔的钱几乎不够供一家人生活,差点把房子抵押出去了,”赵金霖告诉记者,原本以为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没有专利证明保驾护航,但是专利申请下来后四处寻找投资人也并没有投资人理会这项发明。
专利不能作为创业的起点
“我的工艺品有5项外观设计类专利,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公司合作。”曾参加过“创客中国”文化创意专场对接会的徐永耕说,自己的作品全是纯手工制作,十分精密,而他之前联系的一些工艺品公司都是机器大规模生产,不能制作他的作品,“我一般制作一件工艺品要花三四个月时间,这样慢的人工效率,企业也看不上。”
会后,有一位女士找到他想买他几件产品去国外卖,简单聊后徐先生谢绝了,之后也没再联系过,“几件几件地卖没必要,我更希望在市场上大规模卖。”
虽拿到了外观类专利,但是徐永耕对记者说:“每件作品都是宝贝,不愿割爱零售。但眼下最困苦的是找不到一个可行的创业模式将获得专利的作品推出去。”
申请到专利是好事,但却为创业者带来了困扰,洪泰基金成都创始合伙人吴恒告诉记者,对于专利创业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专利商业价值。“专利是服务商业化的一个工具,而不能单独作为创业起点。”吴恒表示,很多创业者因为有专利产权的研究成果而走上创业道路,“但这往往行不通”,创业者在开始创业之前,应该将研究结果转换为商品的价值、市场及自己能否抓住这个市场等等因素考虑清楚。
“早期创业者应该注重专利保护,将重点放在如何使项目强大、将研究成果转换成商业利益的工作上。”吴恒说,专利是指专业知识产权所获利益,是对商业的一种保护工具。“相较国外,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还较弱,山寨出品很多。要先保护专利,等到你足够强大,专利才可以保护你。”
此外,吴恒表示,“在过去,专利还能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宣传手段,专利是一个防御工具,而不是进攻手段,在同等条件下,有专利可以为项目加分。”
专利权可做贷款质押
成都市科技局知识产权管理处处长伍川表示,专利权是一种财产制度,其本质是一种私权。国家以法律程序赋予发明人一定期限内的垄断权利,其他人必须经过专利权人同意才能实施该发明创造,否则即为侵权。
“对于有资金需求的创业者,可以选择向银行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伍川表示,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产权的价值体现也越来越明显。创业者可以知识产权作为抵押,向银行或者投资机构申请融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