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恶性肿瘤的统称,已在2011年超越心脏病,成为全球的头号“杀手”。
现代肿瘤治疗学也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40年代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手术和放疗,后来抗肿瘤药物的出现让患者又多了一种选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经历了3个阶段:细胞毒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药物。靶向药物由于具有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等特点,现已成为临床用药的未来趋势。
我国在《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曾提出,我国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2014年我国抗肿瘤药物的年销售额将接近1200亿元的规模,并连续多年保持23%左右的年增长率。抗肿瘤药物销售额在中国稳步快速增长,而专利到期对单品种药物销售收入的影响巨大,全球药物销售收入高度依赖于专利保护。虽然现阶段抗肿瘤药物的创新研发以国外大型制药企业为主,但在我国重视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研发和投入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走仿制为主、仿创结合道路的同时,不断加强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日益凸显。
笔者从全球视角对以喹唑啉类化合物为代表的抗肿瘤化学药进行专利申请态势分析,以期勾勒出整个行业发展态势,梳理出技术脉络,从而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全球申请稳步增长
国外药企优势明显
截至2014年7月,以喹唑啉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主要发明点的专利申请约600多项(由于专利申请公开的滞后性,部分专利申请还未公开)。自1979年开始出现第一件专利申请之后,该领域的专利申请经历了稳步增长到调整缓降的过程,表明该行业专利申请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在1979年出现了第一件喹唑啉的化合物专利申请之后直到1992年期间,涉及喹唑啉的专利申请量较少,年均10件以内,发展速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1993年开始,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加入到喹唑啉类抗肿瘤抑制剂市场竞争中,并开始提交大量的专利申请,各大药企也发现了喹唑啉类化合物具有广阔前景,纷纷加入研发,专利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大量有潜力的药物在这个时期被开发或上市,如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吉非替尼,辉瑞公司开发的厄洛替尼,该时期的喹唑啉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2007年后,由于喹唑啉类化合物中创新药物的开发已接近成熟,跨国公司专利布局严密,以化合物为主题的专利申请已接近饱和,专利申请增长趋势有所减缓。
在喹唑啉抗肿瘤化学药领域,笔者对技术产出国和技术输入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美国是该领域最大的技术产出国,约占全球前十位国家总申请量的46%,而中国则是第二大技术产出国,并且也是第四大技术输入国。
虽然中国紧跟美国之后,但两者之间却有一定差距。首先,从美国、中国申请趋势对比可以看出,在喹唑啉领域美国申请量巨大,并常年持续提交大量专利申请。中国从2003年开始才提交相关专利申请,在2008年专利申请数量有了较大提高。这一现象也反映了中国与美国的现实差距,美国作为原研药的发明国,其在该领域的专利布局方面占据了先机。
其次,从申请人的实力来看,中国与国外公司也有一定差距。尽管从专利申请量来看,英国排在中国之后位列第三位,但整体的专利申请质量较高。在来华申请人排名当中,英国阿斯利康公司位居第一,其申请趋势也主导了来华申请量的趋势。而在该领域中国专利申请排名前12位的申请人中,英国阿斯利康公司也以约80件的化合物专利申请量稳居第一。国内在该领域申请量排名第一的申请人恒瑞制药只有12件化合物专利申请,显示出了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差距。另一方面,排名前12位的申请人中有一半是国内申请人,可见中国申请人申请比较分散。
第三,从专利申请的内容来看,中国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差距也较为明显。从英国阿斯利康公司自1992年以来对4-氨基喹唑啉结构的化合物专利申请来看,其几乎对喹唑啉主结构的每一个位点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发,对每一个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创新成果都进行了专利保护。这些专利构成了强大的力量,为其发展保驾护航,给后续跟进的申请人布下了专利网。而国内申请人在新药研发和仿制上虽然紧跟国际步伐,但其研发重点还是主要基于已上市或已上临床的药物进行改进和仿制,这也是我国制药行业在人才、资源、资金、技术储备等多方面差距导致的,是发展的必由路径。
国内企业后发制人
多措并举缩小差距
虽然差距巨大,但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抗肿瘤药品消费市场有其自身的优势,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着众多申请人进行专利布局,有利于引进国外的技术,促进国内行业的发展。截至2014年7月,涉及用于抗肿瘤的喹唑啉类化合物的中国专利申请有500多件,国外企业在华申请量总体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
1996年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在华提交了第一件专利申请。这个时期伴随着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国外大量有潜力的药物被开发或上市,国内申请人也开始关注喹唑啉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该阶段的专利申请量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由于喹唑啉类抗肿瘤化合物中创新药物的开发已接近成熟,中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大量出现,紧跟喹唑啉有效药物的开发步伐,中国申请人成为这段时间专利申请主力。国内申请人从2003年开始跟踪喹唑啉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并提交了专利申请,第一件专利申请是由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提交,并且成功开发出一款“明星”药物埃克替尼,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喹唑啉药物并上市的先河。
此外,在提交喹唑啉药物专利申请方面,国内申请人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据46%,企业占据40%。大学和科研机构占有相当比例,超过了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可以看出,大学和研究机构依托其优势,开展了大量喹唑啉类药物的基础研究,并提交了专利申请,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有利于我国加强创新,积累研发实力,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
不过,虽然靶向制剂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趋势,而且替尼类喹唑啉化合物作为酪氨酸酸激酶抑制剂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代表,在市场销售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这类药物由于其治疗机理上的缺陷导致的耐药性是无法根本克服的。
从喹唑啉抗肿瘤药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医药产业是一项投入大、风险高,需要长期积累的产业,我国在该领域底子相对薄弱,投入有限,科研能力的积累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医药产业专利布局方面,我国申请人还需进一步加强。只有整体提升医药企业乃至行业的专利布局水平,我国才能实现药物研发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