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窦滢滢
自上市后,阿里巴巴主抓“海淘”和打假。
继发布《2014淘宝联合警方打假报告》等4份报告后,日前,阿里巴巴集团又向外界展示了线下线上打假成果,并公开阿里的大数据打假模式。同时,宣布与公安、质监、版署、知识产权局等政府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共同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小组”,由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担任组长,并与公安、质监等部门联手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打假
不久前,国家工商总局公告称,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天猫、京东、1号店、亚马逊等电商进行双十一抽检,6平台15批次样品属假冒或高仿,7批次样品质量不合格。
此前,阿里一度被列入“恶名市场”名单,直到2012年1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特别301报告》将其移除。显然,此番打假来势汹汹,是阿里上市后的又一场保卫形象之战。
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集团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邵晓锋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阿里对打假不设资源上限。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打假的优势在于技术,阿里的秘密武器是大数据。比如,通过智能图像识别、数据抓取与交叉分析、智能追踪、大数据建模系统等技术,将假货从10亿量级的在线商品中捞取出来。近年来,阿里巴巴开发的文本识别引擎将关键词过滤升级为语法语义分析,同时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取代了人工搜索和经验判断。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排查平台,对全网10亿级的商品数据进行全量检索和处置,支持60个维度的组合条件筛选,每天消息处理量达2亿以上。
“即使阿里通过大数据发现了卖家在涉假,要想证明对方真的是在售假,不一定能拿出证据。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杂的东西,攻防双方是在不断博弈的。”邵晓锋对本报记者表示。
产业链改造
据邵晓锋透露,一旦发现集中问题,阿里的团队会悄悄地深入跟踪、落地调查。比如淘宝上某类运动鞋假货多,除了在淘宝上打击外,会通过大数据落地到所在区域,派小组深度跟踪整个产业链,最终往往会发现一个真实而庞大的生态分布,“其实,通过大数据测算与实地调查,我们能够非常精准地刻画出全国整个打假工作的完整地图。”
但是,发现、深度调查造假产业链之后,这个庞大的地图却让邵晓峰非常难受。在采访中,他多次表示,有些信息他还是不敢披露,不敢公开讲。因为,许多造假产业链,关乎当地百姓生存,关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关乎一个地方政府为政的深层次难题。
邵晓峰的无奈,传递了阿里对于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忧虑。这个已经将自己的服务延伸到产业升级层面的国内最大的电商巨头,面对这一难题,力量却很薄弱。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互联网企业被认为是“先进生产力的存在”,但也有能力的边界。
“许多所谓的假货案例,根本就不是电商业乃至整个互联网业的原罪,而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罪。过去几十年,中国依靠投资尤其是外商投资、出口,以及庞大的土地经济,建立起来的模式,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依然没能实现真正转型。产业升级与调整结构的道路,依然非常漫长,中国区域经济依然面临一个出路难题。”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看看阿里打假队伍,公安、质监、版署、知识产权局的身影都有出现,声势看似浩大,但由一个私营企业高管当组长的机构,在打假这样的社会工程中,其执行力必然有限,打假实际作战中,陆兆禧无法指挥公安,也无法指挥质监,效率难以保障。到头来,只能看到电商平台在不断出手打假,假货依然不断从各个角落钻出来,恶性循环,生生不息。
源头无法肃清,光在渠道层面监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尽管阿里如此卖力,但说实话,对类似打假的结果并不抱太高期望。阿里是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不假,但与整个假货泛滥的社会大环境相比,所谓最大电商平台终究还是个小环境,如果造假的源头、买假的人群不能被杜绝,仅仅作为中间环节的电商平台打假,只能是事倍功半。”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