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画报》《幼儿画报》期刊版权输出美国 湖北荆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YouTube同意支付版税与德国音乐版权机构握手言和 浙江宁波知识产权法庭挂牌运行 跨区管辖全省5市重大案件 与暴风打专利官司 创业者担心官司要打四五年 贵州抽检方便食品7批次 不合格样品1批次 索马里商标注册局正式运行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老面包等10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上海自贸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先行先试 知识产权代理机构 可申请资助 黑龙江省哈尔滨今年首笔商标权质押贷款发放 一纸商标贷来3300万 十七大以来林业部门打击侵权假冒取得的主要成绩 首起!安徽合肥3家电商企业违反《电子商务法》被约谈 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医药广告表演者”违法广告典型案例 《厦门市专利奖评奖办法》修订出台 吉利德丙肝药最新专利申请遭中国拒绝 巴西国家工业产权局发布有关石墨烯技术专利的研究报告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食药监局抽检29批次粉条粉丝类食品不合格1批次 Australian Made:中国代购,小心在澳大利亚买到假货!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抽检31批次医疗器械样品1批次不符合标准规定 同煤集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浙江省台州市质监局抽查儿童服装产品3批次不合格2批次 专家学者谈网络影视版权保护:对盗版问题从立法上进行规制 法庭驳回高通要求 美国政府对其反垄断诉讼将持续 “刷单”“炒信”被规范 商家试探电商法执行首日尺度 音乐市场持续向好,背后的“独家版权”到底功过几何? 哥斯达黎加20人因饮用假酒而死亡 公安部专项行动打掉网络违法犯罪团伙600余个 质检总局:泉州新恒辉儿童用品儿童推车不达标 知识产权变现 让无形资产更值钱 江苏无锡滨湖:商业秘密保护进企业 保驾护航谋发展 回顾2012食品安全大事件 浙江萧山区儿童玩具抽检 两批次不合格 浙江舟山市市场监管局抽查29批次配装眼镜产品不合格2批次 江西九江市知识产权事业生机勃勃 全国专家观摩官五中知识产权教育 山东广饶县市场监管局: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吉林省食药监局抽检4类食品253批次样品不合格3批次 欧盟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之道 陕西监督抽检443批次食品样品 11批次食品不合格被通告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24类食品2173批次样品 不合格23批次 山东省潍坊市质监局抽查建筑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产品全不合格 辽宁省质监局:儿童手机产品抽检20批次不合格10批次 奢侈品集团LVMH与阿尔及利亚签协议 共同打击假冒伪劣 湖北潜江市市场监管局: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烟台突查24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 半数以上不合格 倍乐生商贸一款开心形小巴士玩具抽检不合格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培训 提升国企知识产权运营能力 助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江苏抽检4大类食品 8批次样品不合格

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新闻动态【热点关注】(2014年第35期 总第64期)

近一个月舆情显示,媒体重点关注假冒有机农产品泛滥;“褚橙”市场乱象;多地查出“三无”暖手宝,劣质产品危害大等热点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从11月24日至12月22日,共搜索境内外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及网络媒体发表相关报道500余篇(含转载)。具体内容如下:

媒体聚焦假冒有机农产品泛滥,有机认证标准混乱少监管现象。新华社报道称,当前有机农产品假冒多、区分难、认证乱,消费风险高,影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文章指出,调查发现,多地超市出售标有“有机”字样的产品,但产品包装上仅印有某地有机食品行业协会监制标识,取代本应有的国家有机产品标志。此外,网上打着有机食品的产品也不少,但能提供验证证明的寥寥。业内人士称,市场上的“有机”产品有不少是在炒概念,抬高价格。报道指出,目前国内有机食品认证存在重认证、轻监管现象,对认证机构的认证服务和结果缺少必要评估和管理,造成有机认证机构执法不严和收费不合理现象。目前全国20多家机构有认证资格,不同机构在认证过程中对标准执行有宽有严。此外,认证机构更多的是对认证过程负责,生产过程监管由于“多龙治水”,难免出现部分经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不达标现象。对同一有机产品项目,不同认证机构收费标准不一:上规模的认证机构投入力量较大,要求严格,收费也相对较高,可达两三万元。不规范认证机构基于生存压力,几千元钱就可搞定,“认证”变成“卖证”。中国有机农业网以瑞阳石磨公司假有机面粉为例指出,有机食品虚假宣传、造假乱象丛生,假认证、乱发证与缺乏后续跟踪的监管缺失大有干系,“花钱买认证”提升企业食品品牌,获取高额不正当利益,欺诈消费者,已成愈演愈烈趋势。

《中国食品安全报》指出,有机农产品认证混乱,给一些不守规矩的农户、企业和商家以可乘之机,导致假冒有机、花钱买证现象泛滥成灾。新华网报道称,消费者对超市里一些标明无公害、有机蔬菜心里没底。一些“假有机”、“假绿色”等农产品问题的出现,使消费者对国内某些标准和认证体系产生不信任。而比消费者不信任更糟糕的是生产者在认证体系中遇到的潜规则。有的协会甚至直接要钱,明码标价多少钱搞一个认证。针对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农业部人士认为,必须通过统一严格标准,对进入市场的有机农产品加强监管,以培育市场信心,扩大市场需求;同时使有机农业能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实现良性发展。除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外,河北食品网还提出利用第三方食品追溯平台建议。文章指出,如果在每个农产品包装袋上附带二维码标记,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产品所有详细信息就会显现出来,除产地、种养规模、品种等,还会有生产厂家、厂址、联系方式,消费者实时与厂家沟通联系,让消费者买的安心。但这就要求更多企业参与到第三方食品追溯平台中来。

媒体还高度关注“褚橙”市场乱象、真假“褚橙”难分辨,各地打假遇难题事宜。新一季“褚橙”上市已半个多月,这款被消费者称为“励志橙”的热销产品如今面临危机。《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北京多家水果批发市场、超市出现不少与褚橙同款的云南冰糖橙也打着“褚橙”招牌,并售以每斤10元以上高价。然而打开包装后发现,这些“褚橙”上面并没有打上褚橙特有的防伪喷码。文章援引业内人士称,“褚橙”授权电商只有两家,一家是本来生活网,一家是传承鲜品网。但线下实体店、微信等渠道销售的“褚橙同款”很多,由于是同一品种,外形十分相似,普通消费者很难辨认。且如今真褚橙特有防伪喷码也出现造假。由于商标等一系列原因,褚橙打假十分困难,建议消费者到正规授权网站购买。《今日早报》报道,市场上的假“褚橙”至少是真“褚橙”出货量的10倍以上。自“褚橙”火起来后,不少水果商家发现利润可观,纷纷开始打擦边球,微信里也有人兜售“褚橙同款”。不过业内也有观点认为,各种“褚橙”价格虽高,但销售量仍未能占据主流。比起浙江消费者喜爱的赣南橙来说,“褚橙”销量还只是小巫见大巫。《新快报》还称,网上褚橙同样真假难辨。在淘宝网搜索“褚橙”,共搜索到1831件商品,其中来自海南、江西、湖南等地卖家均称自己卖的是正宗褚橙。价格也从10元/kg到1000元/kg不等。有淘宝店家称,之所以把普通冰糖橙冠以“褚橙”名号,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容易被消费者搜索到。文章引述业内人士观点称,褚橙造假事件凸显农产品行业的品牌意识淡薄。

针对真“褚橙”供不应求,各种假冒、山寨“褚橙”泛滥,《南方都市报》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消费者若不想买到假货,就到指定电商购买。文章指出,电商刚出现时,被视为假冒商品充斥的领域,现在却成为保护消费者利益最有效渠道,可见电商模式的颠覆性力量。此外,推广“限价限购”模式不可取,它没有解决供应缺口问题。只要供求紧张,难免有些消费者会故意购买假冒品牌,一旦消费者配合假冒者,假就很难打,假冒奢侈品牌就是这种情况。建议学习美国新奇士,建立冰糖橙种植户联合体,签约收购周边所产冰糖橙,再分级分标,可单一品牌,也可以多品牌销售,“褚橙”经营者只要保证橙子提供优良用户体验即可。文章指出,如果“褚橙”不转型,坐失市场机遇事小,怕就怕山寨“褚橙”当中,冒出一家搭便车立足、再在规模上赶超的品牌,这才是最严重后果。另据《新金融观察报》报道,随着“褚橙”名气越来越大,造假开始升级。现已形成完整造假产业链,有人专门负责收购、有人负责包装、有人负责制作二维码,还有仓储、运输等等,甚至还模仿真褚橙在橙子上喷码,流程十分完善。文章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很多参与造假商贩都是家庭式,因利润实在可观,一些家庭因此暴富。而这样的假褚橙制造窝点大都隐藏在昆明批发市场,再从批发市场运往全国各地。“褚橙”打假难度在于,造假商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流动性。此外,外省渠道和市场存在不可控性。

新华网对昆明市官渡区工商局执法人员开展的“山寨褚橙”专项整治展开报道。此次行动共查获238箱冒牌“褚橙”,下一步执法人员还将对市场进行进一步清理。《农民日报》分析称,农产品品牌遭遇打假难,与农产品本身特性有关。一方面,农产品具有生物遗传性,同一地域、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往往质量差别不大,农业生产者很难独占某种农产品的品质特征,所以防止假冒难度大。品牌收益的外部性使品牌保护比较困难,不可避免存在“搭便车”问题。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保持商品市场长期均衡供应较难。中国农业网指出,我国并不缺乏优质农产品,只是在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并不多见。对此,我国农产品应在遵循市场规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树立品牌意识。

此外,《都市时报》刊登《疯狂的“假褚橙”》;云南网发表《昆明出现外省回流褚橙一箱60元全是冒牌货》;北京卫视《特别关注》、辽宁卫视《第一时间》分别播发题为《真假“褚橙”难分辨“褚橙”打假遇难题》、《“山寨”橙子褚橙遭遇同款尴尬》新闻展开报道。

媒体还聚焦全国多地售卖劣质暖手宝、“三无”产品存严重安全隐患。11月底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接连播发《四川:暖手宝热销商家都称质量没问题》、《安徽合肥:电暖宝热销样式价格参差不齐》、《冬季取暖安全:电极式电暖宝禁售消费者购买要谨慎》新闻对各地劣质暖手宝销售乱象予以曝光。报道称,暖手宝在多地超市、小商品批发市场及路边摊十分热销,价格从三十几元至上百元不等,所有商家均称产品保质保量,然而绝大多数暖手宝并未标注任何产品信息,销售市场十分混乱。

《武汉晨报》报道称,汉口夜市贩卖暖手宝的商户多达数十家,其中“三无”产品相当多。在淘宝搜索“暖手宝”时出现1300多家暖手宝网售商品,评价褒贬不一。文章引述国美工作人员介绍称,目前电极式暖手宝在市场上占绝大多数。然而,据2005年国家颁布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规定,“电极不应用于加热液体”,严格来说,采用电极加热的暖手宝为不合格产品。消协工作人员提醒,劣质暖手宝存在安全隐患,购买暖手宝最好去实体店商超,且勿忘索要发票。《大河报》报道,劣质暖手宝在洛阳市场仍有销售。多家小商品市场、超市、学校附近的商店售卖“三无”产品,价格低廉。相比之下正规超市出售的暖手宝价格一般在30元以上,且产品外包装上都有3C认证标志。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时,要选择有合格证明、品牌标识齐全、有检测报告的电热水袋。《青岛早报》发表文章称,青岛市场上销售的电热暖手宝多是“三无”产品,有些甚至是已禁止销售的电极式暖手宝。《南方日报》对广州、义乌等地劣质暖宝销售乱象进行曝光,同指,电暖宝作为一种新兴产品,除2010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明令禁止销售极易引起安全事故的电极式热水袋外,目前尚无国家、行业标准,也没有具体的使用年限。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部分电暖宝是已被禁止销售的“电极式热水袋”。有商家透露,这类热水袋出现在市场上售卖,可能是一些违规厂家的恶意销售,或者是《标准》实施前已流入市场的部分产品。中国江苏网援引工商部门提醒称,消费者在选购时不能图价廉、美观,一定要在正规场所购买,留意包装及实物上有无明示生产厂家,看说明书有无自动断电功能。北京卫视《北京您早》、青岛电视台《今日》栏目也分别播发《中消协:软袋式电暖宝有伤人风险》、《暖手宝上安检“黑名单”》新闻对此进行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