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用了18天时间,就创造了中国公募基金用户人数最大的货币基金奇迹——前不久,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一经问世,随即引发了金融界的震动,在一场“监管”口水战打响的同时,是创新还是抄袭的争论,更是把金融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再次引入了公众的视野。
在发达国家,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知识高度密集型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正逐渐进入电子化与网络银行时代,银行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成金融创新之争,用专利保护金融创新产品已经成为各方抢占未来金融市场制高点的利器。然而在国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目前中资和外资银行在我国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都不是很多,但相比而言,中资银行专利申请多是以技术服务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外资银行则主要涉及电子货币系统等相关专利申请,而后者才是未来金融业竞争的关键。
对此,专家表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专利诉讼还不是很多,但并不意味着中资银行可以高枕无忧。可以预见,网上银行、电子银行必将成为未来金融交易的主流。谁控制了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谁就可能成为金融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中资银行如果不加强高质量的专利储备,未雨绸缪,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很可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现状 专利申请数量较少 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我国金融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真正引起关注是在2002年前后。当时,美国花旗银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悄然在我国提交了十几件具有该领域‘基础性’特征的发明专利申请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后,在金融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国内银行才开始关注知识产权,提交专利申请,但总体上,专利数量还不是很多。”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助理张永明一直密切关注金融领域的专利申请。他通过专利检索发现,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公开的金融相关专利申请中,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314件,位列第一;其次是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142件、74件、30件。国外银行在我国提交的专利申请较少,其中美国银行公司28件、美国银行5件、ASIC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件,板式会社三菱东京UFJ银行2件。
从专利申请的类型及技术主题看,在中资银行提交的专利申请中,3种类型的专利都有涉及,内容上大多涵盖银行卡、终端设备、数据的处理、客户管理系统等,另外,也有少量涉及网上银行支付、移动支付数据安全等发明。外资银行提交的专利申请均为发明专利,技术上涉及知识管理系统、认证系统、认证方法、交易数据中的分析模型等。
“总体上来看,中资银行在硬件设备等技术层面的专利申请较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外资银行则主要涉及网络银行方面的专利,对于行业发展非常重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张永明表示。
风险 中外竞争日趋激烈 专利风险不可小觑
由于我国金融领域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才开始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国内的时间相对较短,在我国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还不是很多,发起专利诉讼主张权利的还很少,但并不意味着国内各银行就可以高枕无忧。
“金融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方法专利对其影响要远大于制造业。”李顺德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在制造业,产品专利常常是首选,方法专利是很多企业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在金融业,放眼全球,从专利申请的角度看,很多金融产品是无形产品,所谓金融产品专利大多还是属于方法专利的范畴,因此,在金融领域商业方法专利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不仅如此,对于制造业的方法专利,竞争对手可以选择不同的制造方法避开,但金融领域的商业方法专利一般很难避开,要想模仿他人金融产品而以不同方法绕开他人商业方法专利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业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中外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会更加密切,这也加大了中资银行遭遇专利风险的隐患。“即使美国某家银行的某一件专利只在美国申请了专利保护,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中资银行在国内可以使用,但很难保证和美国的银行之间没有业务往来。中国的银行很可能会有美国客户,中国客户也可能需要跟美国的银行打交道。中国的银行只要有一笔相关业务进入美国,即使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仍然可能存在专利风险。”李顺德表示。
而在张永明看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专利风险不仅仅来自于同行。“当前,金融业与互联网的联系日益密切,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强。而在互联网领域,很多电商都有自己的电子支付系统,并且申请了专利,如果银行在电子货币等网络金融方面没有自己的‘独门武器’,也有可能碰触到别人的专利壁垒。”张永明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
策略 专利储备亟需加强 未雨绸缪至关重要
入世之后,外资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为了争夺中国市场,外资银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高端战略金融服务的研发,并利用其娴熟的专利战术,探索未来银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以期牢牢控制金融市场。面对这种态势,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应对?
“趁当前金融行业大规模的专利诉讼还未到来,外资银行还在我国进行专利布局阶段,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并尽可能多地将创新成果提交专利申请,构建自己的专利组合。只有这样,在未来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才有应对的武器和谈判的筹码。”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部经理王文生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文生认为,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将知识产权工作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除了少数银行建立了企业发明人奖励制度,构建了专利保护工作机制外,很多金融机构申请专利还都停留在‘装点门面’层面,并不是从企业发展的切实需要去考虑。如果各银行都建立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并且进一步提高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中资银行的专利实力将大大加强。”
由于金融产品中的技术方案很可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商业思想、商业运行模式、计算机软硬件的集合体,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张永明认为,银行在进行专利布局时,采用合适的专利战略非常重要。“拥有高质量的专利储备,才能在现代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否则,仅依靠传统的几个营业网点、几个柜台、几个自助终端,早晚将被挤下金融业高速航行的大船。”张永明表示。(知识产权报 记者 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