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李恩树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不但高发多发,而且向着链条化、产业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这为公安机关的打击增加了难度。
继"亮剑行动"、"破案会战"之后,今年1月公安部又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新一轮的"打假行动",实施专项打击,主动应对此类犯罪的新趋势、新变化,纵深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领域全覆盖分布全国化
2012年5月,中美警方联合开展代号"蓝色计划"的破案行动,打掉一个跨国制售假冒伪劣箱包犯罪团伙,犯罪嫌疑人钱某在广东大肆生产假冒"路易威登"、"蔻驰"等名牌箱包,向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由此获取巨额不法利润。
让办案民警吃惊的是,钱某案发前正斥巨资,在安徽某地购置50亩土地,准备转移内地设厂继续从事制假犯罪。
这起案件让公安部经侦局知识产权处副处长张鹏印象深刻,"犯罪分子假货‘生意"做大了,居然肆无忌惮地‘回乡创业",甚至想搞出规模"。
"从近年来打击制假售假犯罪的情况看,制假售假犯罪的分布已经全国化。"张鹏说,从"亮剑"、"破案会战"专项行动中,西藏、甘肃、宁夏都破获了一批制假售假犯罪案件,表明公安机关发现制假售假犯罪活动迅速向中西部地区蔓延。
制假售假犯罪的侵害领域也已经全覆盖。"侵害对象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几乎达到全领域覆盖的程度。"张鹏说。
此外,假冒商品基本都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假冒劣质化趋势明显。"假冒必伪劣,伪劣必假冒。"张鹏总结说,漂亮包装、"名牌"商标背后,隐藏着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生产安全的恶劣本质。
搜索引擎加入不法利益链
2011年3月23日,浙江破获"1·14"假酒案。案件涉及126个包装材料生产窝点,146个假酒生产窝点,批发商、销售商多达2000多家,遍及29个省(区、市)。
张鹏介绍说,目前,制假售假犯罪已经向链条化发展,层层获利的犯罪产业链条已然形成:不法分子生产假冒包装材料,不法企业提供原料,物流公司负责运输,批发网络进行销售,零售商家消化货源。
"尤其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制假产业链条,成为制假售假犯罪的‘加速器"。"张鹏说。
公安机关发现,部分互联网搜索引擎也加入了制假售假利益分配行列。湖北警方破获的一起假药案中,犯罪分子支付给搜索引擎公司的提升排名费就超过30万元,占假药成本的3/4。
从公安机关侦办案件看,制假售假犯罪主体逐渐职业化。大量不法分子以制假售假作为生存手段,以地缘、血缘为纽带,实施常态、持续、大规模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
同时,国内外不法分子勾结、共同作案的案件不断增多,呈现犯罪网络国际化态势。浙江警方侦破"3·31"制售假药案发现,不法分子在境外设立公司作为据点,从境内走私假药进行贩卖。
集群战役成为"打击之匙"
"假冒伪劣产品是经济毒品",这句在公安经侦部门流传甚广的话,道出了假冒伪劣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毒品"带来的巨大利润让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但在制假售假犯罪领域,能产生和贩毒一样的利润,风险却远低于贩毒。
暴利和轻罚,成为该类犯罪屡打不绝的主要原因。张鹏介绍,我国刑法规定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若干罪名,最重的刑罚仅为7年有期徒刑,犯罪分子违法成本低使得假冒伪劣犯罪具有顽固再生力。
此前,公安机关一直对制假售价犯罪实行"精确打击",即依靠情报,对制假窝点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但经过实践发现,“精确打击”仍然难以斩草除根,因为只打击窝点,很难铲除犯罪产业链条。
面对跨地域、产业化、链条化的假冒伪劣犯罪,如仅靠一地公安机关单兵作战,难以突破"线索跨区串并难、成品物证查证难、异地警力调度难、产业链整体铲除难"等瓶颈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集群战役"理念孕育而生。公安部经侦局部署制假售假犯罪产业链条涉及的各地公安机关,对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出口等各个环节和整个产业链条进行铲除,不但实现"破大案、打源头、断网络"的战略意图,而且推动了各级公安机关地区协作、警种协作。
"亮剑"行动期间,公安部先后发起跨省专案集群战役119次,"破案会战"发起打假集群战役更是达到369次,极大震慑了制假售假犯罪的嚣张气焰。
据了解,在今年新一轮的打假行动中,公安机关将打击矛头继续对准各类假冒伪劣犯罪,力求在深度、广度、高度、力度和精度上实现新的突破。
法制网北京3月22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