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全球ICT产业专利交易风起云涌。去年,苹果、微软等6家企业以45亿美元竞购北电6000件专利,随后,谷歌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移动,其中55亿美元用于收购其24500件专利,此外,谷歌还曾多次购买IBM专利,累计达2300件。今年,微软购买A0L专利、facebook购买微软专利,柯达专利拍卖也正在进行中。全球ICT领域专利转移热点不断,并呈现出规模化交易的趋势,而我国专利转移和交易市场却十分平淡,其原因究竟何在?为此,笔者走访了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台湾等地,与包括高校、科研院所、通信企业、转移中介、律所等在内的35家相关单位进行了深入交流,发现:
1.政府:激励效果欠佳、保护力度偏弱
政府在专利转移转化的激励上投入相对较少,而且这些激励主要是一次性给予,而不是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层次的激励,引发申报单位更看重短期利益。另一方面,在ICT领域,虽然国际上炮火连天,专利诉讼已成为竞争的常规武器,然而在国内,企业间专利诉讼却非常罕见。许多走访单位表示我国专利保护的效果不佳,违法成本远小于非法收益,不能有效杜绝专利侵权行为,因此,国内专利的价值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2.ICT企业:缺乏布局意识和能力
我国ICT企业生存危机意识强烈,更看重近期能带来直接收益的应用性专利,对于那些可能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专利很少投资。由于专利布局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因此在企业经营中得不到重视。此外,一些国内ICT企业在有外部压力直接威胁的被动局面下,以急行军的方式积累起来一定数量的专利,其质量需要在专利交锋中得到验证。专利收购虽然可能是我国ICT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的一条思路,但是,国内企业暂时不具备收购天价海外专利资源的能力,同时,他们在国内也普遍缺乏获取较高价值专利资源的机会。
3.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脱节产业,转化动力不足
我国的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习惯于封闭研究,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专利技术往往与产业脱节,难以得到企业认可。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许多专利技术成果只是实验室产品,在实际的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仍然暗含着很多技术困难,缺乏承接能力的企业就不敢承担这类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风险。从更深层次来看,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主要以论文为主,缺乏对技术产业化方面的考核与激励,科研人员的专利转移转化动力不足,常常将论文简单改造后去申请专利,这样就形成了撰写质量很低的专利,技术非但得不到专利保护,反而被专利文献无偿公开,造成产业界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质量不高的片面看法,更导致产业界从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技术转移的需求降低。由于专利工作不能对技术成果转化起到正面作用,高校与科研院所进一步轻视专利的作用,形成专利转移的窘境。
目前,我国ICT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但它们存在着专利积累不足、授权量少、海外布局薄弱等问题,专利风险益发突出,专利转移对它们快速提升专利实力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要想解决我国专利转移存在的问题,政府、ICT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应做到:
1.政府:加强激励与保护
在政策层面,应细化并实施阶段化专利转移转化激励政策,做到根据不同专利转移转化阶段给予不同的激励,促进专利转移转化的各个阶段顺利进行,从而最终真正实现产业化目的。在法律层面,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专利侵权的处罚力度。
2.ICT企业:注重布局,加强合作
(1)提升专利意识,开展专利布局,有意识强化专利实力。国际专利纷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企业的专利危机意识,但是由于在国内专利长期并未得到重视及专利技术研发需要较长时间,我国企业对专利如何布局、是否有能力实现布局认识不清,应当接受专业机构培训。不过明确的是,如果企业要做大做强和走向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专利布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专利来源也不一定是自己独自研发,可以通过购买专利、委托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等多种途径实现。
(2)加大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中介、行业协会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他人资源优势。首先,企业应注重关注和影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协助他们增强专利的实用性,提高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具体可以采取与校企合作开发、企业牵头申报课题高校参与、企业设立课题由高校认领、建立联合实验室等等方式。其次,积极披露专利需求,有效利用专利中介及行业协会组织的信息资源优势。企业可以通过签订保密协议等手段把自己需求信息告知专利中介,形成企业、专利中介、高校科研院所互相连动的专利转移网络。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国家资助的重大课题、联盟等行业组织披露专利需求信息,寻求资源匹配。
3. 高校及科研院所:提升质量,强化激励考核,保障服务
(1)提升专利产出能力与产出质量,适应产业需要。首先,要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提升专利技术的基础设备和人员的投入,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其次,要从源头上加大对专利质量的控制,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深入理解产业的需求。第三,利用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专利撰写质量。
(2)加大激励考核。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做到专利转移转化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完善对技术产业化、专利转移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对转让专利成果的利益分成机制,加大对研发人员的奖励,充分保障其在专利交易中应得的收益。
(3)摆正交易心态,保障后续服务。首先,高校及科研院所应理性看待专利价值。在走访中,笔者发现,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中形成实用性强的专利并不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期望过高,影响了专利的产业化。其次,服务上,高校及科研院所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对于伴随技术转移的专利,高校及科研院所应做好技术支持和培训工作,保证企业对专利技术的投资真正能转化成生产力;对于日后用于防御、攻击等诉讼目的专利,相关专利技术研发人员应配合企业,明确告知本专利及竞争对手专利技术优势劣势所在。
全球ICT产业正上演一场激烈的专利战争,而我国很多ICT企业已走向国际化,这些企业如何在这场专利漩涡中提升自身知识产权实力,做大做强?强化自身研发投入或不可缺,但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对企业转移也是一个有效、快速的办法。但是至今还有许多转移难题有待解决,比如专利估价问题、中介机构发展问题等,需要相关学者更深入探索。
作者简介:
李立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助理工程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专利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专利评估、企业专利战略及其他相关知识产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