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深圳,阳光斜照在赛格广场的玻璃幕墙上,偶有一阵冷风穿过笔直的华强北街。上午10点的街道上,车鸣声四起,数十个电子卖场相继开张,一些胆大心细的水客也闪现在街道的角落里,假发票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82岁的马福元,此时端坐在楼上办公桌前,俯视着楼下发生的一切。27年前,马福元受中央部委的委托,在华强北创办深圳电子集团(赛格集团前身),一手开启了华强北商圈的繁荣进程。如今,当华强北这艘“电子航母”,遭遇到了产业升级换代的困扰时,这位高龄老人再度陷入忧思……
在赛格广场的东南角,中电大厦内的郭建似乎也有些坐立不安。郭建如今是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深圳中电)的董事总经理,他所领导的深圳中电,是最早进入华强北的中央企业之一,被誉为华强北的“拓荒牛”。
自去年以来,关于华强北转型升级的话题逐渐升温,郭建希望他的公司能在华强北此轮改建过程中再度成为时代的领跑者。他的方案已经提出,但尚未得到政府的拍板。“华强北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现在政府和企业都很着急,但都举棋不定。”
草创光阴
“当时深南路两侧几乎都是一片荒丘与水田,不仅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通讯邮电设施,连最起码的工作生活条件都不具备。”
华强北商圈位于上步路与华富路并行簇拥的中间地带,行走在这里的任何一个逼仄的巷道,随处都可以看到数十个电子卖场,密密匝匝地分布在两边。场内,每一寸空间都被分割成了无数个柜台,宛如巨大的人造蜂巢。
在一本名为《深圳财富传奇占领华强北》的书中,作者曾这样描述这条街:“华强北街30年前是深圳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街,甚至算不上一条街,只不过是上步工业区的一条厂区马路而已。但是,在深圳30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华强北街神奇地崛起,成为中国电子第一街,成为有世界影响的电子商业街。”
不过好景不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珠三角制造业局部萎缩、电子商务的冲击,华强北电子街正面临转型的压力。手机市场的繁荣,曾一度带火了华强北,但也让它戴上了“山寨一条街”的帽子。去年开展的“三打两建”行动,让大批山寨手机厂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空铺潮”成了公众挂在嘴边的话题。
过去30年,华强北究竟发生了什么,又为何会形成今天的种种麻烦?赛格集团创始人、公司首任董事长马福元,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不时地思考与凝望。在室内的安宁与窗外的沸腾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草创的时光,被拉近眼前……
华强北的历史要溯源到中航技(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79年,是国防工办下属企业。当年12月,王震亲自率领国防工办主任洪学智及其下属的航空工业部、七机部、八机部、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部20余位部领导来深圳考察。当时,深圳市的中心仍在罗湖,华强北一带属郊区。
据一些早期来华强北的商人介绍,“当时深南路两侧几乎都是一片荒丘与水田,不仅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通讯邮电设施,连最起码的工作生活条件都不具备。”彼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结束不久,中央确立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总路线。一些部属企业为了落地政策,纷纷将一些工厂搬迁至这座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除此之外,中央部属企业布局深圳还有其他考虑。据马福元介绍,由于深圳具有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更重要的是比邻香港,很多国际先进的技术和零部件,都可以通过罗湖桥引进内地,进而打破西方对华技术封锁。因此电子业拓荒深圳,也是国家的战略考虑。
而对于年轻的深圳来说,国防工办的资源支持必将成为特区建设的一大动力。3年后的1982年,刚成立不久的深圳市城市建设规划委员会,果断决定依托国防工办的资源支持,在华强北路一带规划一个以电子工业和来料加工工厂为主的工业区――上步工业区。原电子工业部、兵器部、航空局、广东省电子局等单位首先进驻这里,建起了一批电子工业龙头企业。
如今广为人熟知的深圳电子总公司(赛格集团的前身)、CEC中电电子及京华电子、华发电子等,都是那时建立的大型工厂。但当时并没有华强北的概念,上步工业区还是一个以电子工业生产为主、来料加工的三来一补企业为辅的工业园区,瞄准的是台湾和香港蓬勃发展的电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