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果”福建选育成功花生新品种“莆花3号” “脚蹬”铁岭市“民间发明家”所研究项目获得专利 “中国专利”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公示 “电站”“超级充电宝”点亮万家灯火 “水蜜桃”水蜜桃家族添“新丁”5只新品种引种选育成功 “人才”科技部新推青年科技创新领军创新人才 “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百强靠什么成就未来? “达人”草根选秀节目营销有新招大腕、版权营销获成功 “中国”中国高铁:专利作支撑加快“走出去” “公安部”6省警方破获特大假冒妇幼用品案 “华西”2.5亿元!“超长效局麻药”专利成功转化 “核桃”退休教师在胶州育出核桃新品种实行限量发售 “徐州”徐州12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德专利审查高速路(PPH)试点于1月23日启动 “商标”南北“稻香村”商标之争 “服务业”充分释放新兴业态和服务业发展潜力 “试验区”增设自贸区彰显扩大开放决心 “天津”追逐持续发展的永动力——天津探索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科学发展之路纪实 “迅捷”离职高管侵犯商业秘密抢老东家3000万订单 “专利”重庆开设培训班帮发明人申请专利 “月饼”百年莲香楼欲申请国家非遗 “试点”中国与巴西专利审查高速路试点将启动 “文化遗产”如何用著作权法保护“非遗”? “马尔克斯”版权费吓退出版社台湾已无正版马尔克斯 “德化县”福建首个版权咨询服务和纠纷调解中心成立 “文化遗产”浅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保护 “大连”创新的情怀甜蜜的事业 “家纺”南通海门:品牌建设“托起”家纺产业梦 “云南省”云南省去年专利质押融资突破6亿元 “福建省”泉州将建国家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 “专利权”福建出台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办法 “福州”福州海关去年查扣侵权货物141.2万件 “盛大”跨领域开发盛大游戏版权运营结硕果 “数字”2017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应用与展望论坛在京举行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美欧日韩五局PPH试点启动 “风电”我国风电产业面临质量和价格双重挑战 “专利申请”淮安市1-8月专利申请创历史新高达6971件 “数字家庭”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数字家庭标准体系 “插花”台湾插花艺术家亮相“非遗”制作展 “专利申请”昆明市2016年专利申请同比增近三成 “知识产权”看“浙”里,运用之“花”绽放 “公司”关于征寻2017年中国专利周宣传片项目制作单位的说明 “红河”品牌价值逐浪高打造强企风向标 “夫妻”知识产权收益,“我们”如何分享? “徽州”徽州非遗,你了解吗? “博会”第六届漫博会将于8月在东莞举行 “制剂”另开生面,点亮健康之星 “苹果公司”“苹果”游戏机惹怒苹果 “贝儿”玲娜贝儿到底有什么魔力? “商标”奉化小厂的天梭商标引发跨国之争

“荚果”福建选育成功花生新品种“莆花3号”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欢庆十八大]科技之光耀山城》,如果您对[欢庆十八大]科技之光耀山城感兴趣,请往下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重庆,已经成为闪耀西部的一颗科技新星。头顶的蓝天,脚下的道路,穿梭的汽车,甚至是餐桌上的蔬菜,栖息的住宅……无不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又一段与这座城市科技发展关联的故事。

近年来,重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本地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选择重庆落地生根,成为重庆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时期加速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这里不仅有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有国内首个内陆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各种优惠政策集于一身,继续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前进号角。

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重庆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10月22日上午,重庆市政府举行“2012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初步测算,重庆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8亿元,同比增长13.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增幅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二。

科学水平的提升对这一成绩的取得作用巨大。当前,重庆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五年保持在全国第十二位,西部第二位,技术市场交易额连续十年保持西部第一,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二位。科技的力量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

■成就篇

家住重庆忠县的李志新在县城开餐馆十多年之后,五年前,却选择回到家乡像祖辈一样种起了柑橘。不了解详情的朋友都说他傻,但到他的柑橘园里看看就都明白了。

李志新的柑橘园里一年有9个月以上都有新鲜的柑橘产出;剩余的鲜果不用等着坏掉,直接运到半个小时车程之外的加工厂,生产出的果汁就可以远销全国,连皮渣都可以回收当肥料;园子里的果树“生病”了,打个电话就有国家级的柑橘专家通过远程监控进行“诊断”,严重的问题出现后,最短的时间就会有科技特派员到现场来考察……

近年来,科技发展彻底改变了很多像李志新一样的重庆人的生活,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科技事业发展极为重要的五年,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设立重庆市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要求重庆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肩负新的历史使命,重庆科技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全市科技事业成功完成“打基础、增能力”的阶段性任务,进入跨越发展的跃升期。

——全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重庆重大科技专项行动全面实施,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镁合金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移动通讯等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落户,超声、微系统、血透析医疗器械产业国内最大。技术创新工程扎实推进,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7个,其中4个进入“国家队”;以20个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全面展开,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蓬勃发展,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324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年均增长20%。同时,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使粮食增产近40亿公斤,并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柑橘、橙汁加工基地;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和科技富民强县行动深入实施,向区县派驻科技特派员近2000名,创新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30个。

——科技创新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加强,科技发展基础明显夯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重庆新培养包括“973”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50余人,建设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基地5个,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165名,培育创新团队12个。科技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研究开发平台建成市级以上实验室66个,企业技术中心223个;建成全国首个“科技检测超市”;成功举办三届高交会,技术市场交易额始终保持西部第一;科技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10亿元,成功组建创投资金18支,全市风险资金规模超过60亿元;成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出台《重庆市通融资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基本形成“投、保、贷、补、扶”五位一体的科投融资体系。

——加强制度创新和资源利用,科技改革开放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科技计划管理体系调整为“重大专项+基本计划”,导向型和针对性增强,85%以上的市级科技经费用于促进生产进步、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牵头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攻关项目90%以上。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成功整合组建重科院,重庆农科院等院所,带动全市院所技术研究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创办“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引进消化关键技术96项;与12个省区市和4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签署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并与香港组成渝港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科技部建立部市会商机制,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工作会商制度,与中国工程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筹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

——提高服务水平被摆在突出位置,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重庆颁布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和《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全市累计出台地方性科技法规6部,政府规章3个,规范性文件65个。在全国第一个召开高新技术创新大会,推出系列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奖励政策,使重庆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走在全国前列。启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组建西部唯一知识产权仲裁院和中西部唯一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科普工作建立联席工作制度,设立科普工作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奖项,累计开展科普活动327场次,市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全市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发展篇

历史的华章翻开了新的一页,科技之路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1年和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的年份,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站在历史变化发展的转折点,重庆市的科技建设者们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向着“需求结合、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改革目标努力。

——“三步走”全面实施“121”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切实发挥科技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012年7月30日,重庆市15个“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的项目组织方与技术综合方签订了工作协议,成为首批正式开始实施的“121”科技示范工程。在此之前,重庆市科委已经对这些示范工程开展了多场专家咨询会和专题调研。

“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指区县、产业、民生、创新能力建设四大科技支撑示范工程,集中全市70%的科技创新资源,是紧扣全市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富民兴渝等重大战略部署,以重大新产品、新系统、新品种研发及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为核心和牵引,采取上下联动、全球整合、金融(市场)推动、滚动实施的方式,组织全国乃至全球相关研发单位,围绕重庆重大需求协同创新、建设人才团队及研发基地,每个科技示范工程将实现产值10亿元或直接受益10万人以上,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目前,重庆市“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已经初步确定了55个项目在两年内滚动实施,其中49个项目已经进入总体方案设计优化阶段,政府科技投入预计不低于5亿元,资金按照科委和项目单位2∶8的比例筹措。

“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与一般项目的第一个不同之处是其经济性,以经济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而不是论文、专利、样机、样品等中间状态的科技成果;其次是系统性,工程涵盖新产品、新系统、新品种从研发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有的涉及到园区或产业链整体推动,要求进行系统、科学、实用的顶层设计;最后是协同性,工程严格要求法人负责,并整合全市、全国、全球资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

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行分类评审是“十二五”重庆市科技计划改革的重大措施。其中,应用导向类的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实施“三步走”立项程序,正是针对“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而言。

所谓“三步走”,第一步是指需求结合,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科技着力点,使科技真正能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并发挥关键作用,是科技示范工程立项的根基。由重庆市科委牵头,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区县政府、龙头企业等,共同提出需求建议,并进行需求结合评审,确定科技示范工程的总体方向与目标;

第二步是总体方案设计,在第一步基础上,制订总体方案,确定技术路径,明确产业链打造目标和创新关键环节,并提出资源整合、任务分解、实施主体等方案,是科技示范工程立项的核心。由重庆市科委根据需求结合评审意见,发布总体方案征集通知,组织社会有实力的法人单位或有实力的第三方设计单位提出总体方案,然后根据评审意见完善后确定总体方案,这一步具体又分成三小步:技术路径设计、经济技术论证、工程化实施方案制订;

第三步是项目和课题招标,是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总体方案,组织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科研单位或企业,承担并高标准地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确保实施科技示范工程的总体效果,是科技示范工程立项的关键。由重庆市科委根据总体方案,向社会公开招标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进行项目标书评审,确定具体承担单位和具体目标任务。

第一步旨在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体现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力求使科技创新任务来源于需求、服务于需求;第二步旨在解决科技资源分散、行业和部门封闭、科技投入低效等问题,力求在更大范围实现项目更优的顶层设计,通过整合多方面资源,统筹技术创新与成果应用和产业化、质量保证与销售服务等环节,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第三步旨在解决产学研结合不紧的问题,力求实现顶层设计要求,将不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高效的机制引入项目,充分调动各方创新优势和积极性,更好地推进协同创新。

——强化科技奖励政策的导向性,稳步推进科技奖励改革,实现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根据2008年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重庆决定在2012年的科技进步奖中增设企业技术创新类别奖项,并设立单独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家评审组对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项目进行评审。目的是推动企业通过创新制度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工作,在企业内实施的技术创新系统工程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创新,提升相关产业或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也将改革市科技奖征集方式和评审程序。首先,改革成果征集方式,将成果申报制改为推荐制。建立专家推荐、主动寻查等市科技奖推荐制度,鼓励企业和基层科技人员参与市科技奖。其次,规范评审程序。一是市科技奖励办对推荐的科技成果进行筛选和甄别;二是市科技奖励办组织专家,按照专业(学科)组,对筛选和甄别出来的科技成果进行终评;三是市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市科技奖拟奖成果进行综合评审。再次,扩大公示范围、严格公示制度。评审将严格执行项目推荐前公示、项目受理公示,综合评审公示三次公示制度,并且公示内容中新增了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项目简介,科技进步奖公布每位完成人的创新点及其主要学术贡献等内容。

扩大推荐范围。2012年市科学技术奖将进一步拓宽市科技奖推荐资格范围,允许市级工业园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学会、协会、社会力量设奖单位直接推荐市科技奖候选人、候选项目,推动企业、基层自主创新;院士1人可以推荐1项熟悉专业的科学技术奖项目,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3人可推荐一项熟悉专业的科学技术奖项目。

改革市科技奖评审机制,在专业(学科)组评审阶段建立异地评审等制度。为进一步保证评审的客观、公平、公正,并扩大市外专家邀请的比重,邀请市内外院士或知名专家对科技突出贡献奖、国际科技合作奖候选人进行专家咨询;主要邀请市外同行专家对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进行评议。

新建分类的科技奖评审专家库。为完善重庆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库,实现与全国各行业领域专家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科技部科技成果专家库,以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的专家资源,今年将由市科技奖励办负责建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三类分类的科技奖评审专家库,提高项目评审的针对性。

——推进科技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积极探索科技计划改革路子、创新管理模式,重点实施“五大举措”。

2012年,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科技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加速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总目标。围绕解决需求脱节、资源分散、部门封闭、人才匮乏等科技创新“四大积弊”,重庆市科委积极探索科技计划改革路子、创新管理模式,重点实施“五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三步走”的项目管理方式改革。

此外,第二项举措就是建立所谓的“37521”工作模式。涵盖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各个环节和层面的“37521”科技计划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需求、能力、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推动科技与经济互融并进。

其次,进行资助方式“市场化”改革。市科委将通过与风险投资、科技金融等市场机构的合作,改变过去单一的无偿拨款资助方式,每年拿出不少于25%的资金,探索拨款与风险投入、天使投入、贴息等相结合的捆绑资助模式,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再次,进行过程管理“双机制”改革。市科委将与技术需求方和项目实施方等建立责任机制,同时引入专家团队、第三方监理机构等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共同对科技计划项目从立项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力求实现“立项有依据、过程有监督、节点有评测、验收有标准”,确保科技项目实施不偏离市场需求。

最后是评价体系“效益化”改革。打破唯论文、著作、专利的评价模式,重点围绕企业新增产值、利税、物化成果等指标,建立面向科技创新和市场效益的科技评价体系,引导项目实施和科技成果向市场效益聚焦。

——激发科研机构和人员创新活力,开创全国省级政府运用规范性文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之先河。

2012年9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即将实施。

重庆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该《规定》是重庆市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举措,对于调动重庆市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将重庆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洼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定》围绕当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遵循“创新为本、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权责对应”的原则,将转化收益作为对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着力激励科技人员和团队从创造科技成果到成果转化全过程参与,形成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目前,国内仅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出台了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实施办法,且内容极具相似性。《规定》在借鉴这三个园区实施办法的同时,大胆创新,是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规范性文件,其中多项内容属国内首创,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适用范围全覆盖。《规定》明确允许和鼓励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重庆所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不受所有制限制,均可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并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同时,《规定》明确中央在渝企事业单位或分支机构,本市以外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将科技成果在本市转化获得收益的,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激励对象无限制。《规定》明确在科技成果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该成果转化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或团队均可作为股权和分红激励的对象。一是不受国籍、所有制、身份和岗位等限制;二是可将团队作为激励对象;三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兼顾管理人员的作用。

激励方式有突破。《规定》确定了作价入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激励五种主要激励方式。关于作价入股的规定,重点解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利用职务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以及职工个人拥有科技成果实施技术折股的问题。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职务科技成果向企业作价入股,可将因该成果所获股权的不低于20%但不高于70%的比例,奖励有关科技人员;由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依法创办企业自行转化或以技术入股进行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最高可以享有该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股权的70%。关于股权激励的规定,重点明确了标的股权的来源和激励总额。关于分红激励的规定,允许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转让或许可职务科技成果等方式获得收益的,可提取净收益的20%至95%,用于一次性分红激励有关科技人员或团队;允许企业自行投资,或与他人合作,或以作价入股其他企业的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自该成果转化开始盈利的年度起三至五年内,每年提取不超过该成果净收益30%的比例用于分红激励。

促进政策有保障。在税收政策上,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的支出,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激励对象所获分红及股权转让收益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按一定比例扣除为科技成果的产生及转化所付出的成本。在工资和绩效管理政策上,实施分红激励所需支出计入工资总额,但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不作为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社会保险费、补充养老及补充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的计提依据;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激励的,激励对象所获收益不纳入工资控制范围,激励总额视同利润纳入企业绩效考核范围。在服务措施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奖励等对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的企业给予倾斜支持。

■展望篇

当前,从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和我国工业发展布局调整状况来看,科技创新已经呈现出引领产业变革的趋势,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已成为引领产业变革和推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力量。

近年来,重庆市科技发展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由企业牵头攻克了气电混合动力汽车、垃圾焚烧发电、超细电子极玻璃纤维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涌现出机电控股集团、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三峰卡万塔公司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从总体上看,重庆创新能力虽然整体提升,但是企业创新能力增速相对缓慢,促进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11年企业R&D投入98亿元,仅占全市GDP的0.9%,低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二是企业自主研发、技术集成能力薄弱,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自主率仍然不高。三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所得税率优惠政策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重叠,激励力度明显不足。

面对现状,重庆的科技工作者们开始了大胆地探索。经过广泛调研,按照新一轮科技改革发展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原则,重点在六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二是要从财政、金融等方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各类企业营造创新环境;三是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技成果;四是要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促进;五是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六是要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力度,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和激励机制。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计划。

引进和培育20个以上国际知名的研发团队,建设50个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100家产值过10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实施工业研发千亿投入计划。

五年内全市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R&D)投入1000亿元,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西部领先,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实施战略性新产品培育计划。

鼓励和支持在渝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自建或与科研机构共建移动通信、精密模具成型、触摸技术等若干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前沿技术研究机构,开发100项战略性新产品和1000项关键新工艺,培育10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民营企业“十百千万”科技行动计划。

促成10个以上民营企业成功上市,开发100个以上新产品,形成和推广1000项以上新技术,鼓励数万名科技人员服务民营企业。统筹推进“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开发、产业化支撑、科技公共服务”五类基地建设,构建覆盖企业从研究开发到成果产业化全过程的服务载体。

——实施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

加快启动“3283”科技金融工程,做大30亿元引导资本,放大形成200亿元的风险投资规模,形成800亿元投资能力,支撑产生3000亿元产值。进一步完善“投、保、贷、补、扶”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资本运作,建设国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百亿”科技金融集团。建立健全科技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体系,着力推动“天使计划”,覆盖10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5000家获得天使担保信贷、1000家获得天使投资、100家以上通过IPO或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融资。

——实施科技惠民计划。

立足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城镇发展等热点问题,探索创建民生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机制,搭建融资平台,协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实现实用技术和适宜产品规模化应用,使科技成果直接惠及广大民众。到2015年,实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30项以上,推广应用科技惠民新技术200项以上,科技惠民新产品300项以上,努力建成国家级科技惠民示范基地。

——实施科技支撑效益农业专项行动。

通过3到5年努力,通过实施“6830”转型行动,重点完成开展决策咨询,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提升种养科技支撑,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技术,延伸农业产业增至链条等6项重要任务,并且分别落实8项措施实现重点突破,同时打造30个科技创新驱动效益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创新园区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培养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和社会资源参与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先进技术普及率超过90%,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效益水平提升50%以上的目标。

过去两年,“十二五”时期刚刚开局,但重庆科技发展融入社会经济主战场的能力已经显著提升。

2012年,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互融并进,重庆市科委将主要推进“151”核心工作。即:“1”是科技金融创新,“5”是汽车产业升级转型、机器人、智能终端、效益农业、生物医药,“1”是院所改革和发展。

重庆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希望,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重庆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卓有成效,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有力,科技资源集聚能力明显提升,以“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主要内涵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据预计,到2015年,重庆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八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8件,公民科学素养指数位居中西部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R&D人员全时当量10万人年,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超过300人,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基地超过800个,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4000件。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提高。

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10000亿元,技术交易总额超过1000亿元,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10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新增国际国内领先或首创的重大技术和产品100个,转化与推广重大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

——建成“2+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左右,成为全市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基本建成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

重庆市科委将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推进重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改善民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富民兴渝。

(编辑:刘珊)

好了,关于“科技”[欢庆十八大]科技之光耀山城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