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中国步入航天经济时代“钱”途不可限量》,如果您对中国步入航天经济时代“钱”途不可限量感兴趣,请往下看。
中国步入航天经济时代
《经济参考报》
满载着13亿中国人梦想的神九,正式踏上了问天征程,中国已真正进入了航天经济的新时代。
航天经济的产业链在各个经济类别中为最长,几乎无所不包,从能源、钢铁、新材料、电子、机械、通信等行业,到航天服装、航天食品涉及的纺织、服装加工、农产品、食品加工等行业,一次航天活动所涉及的产业,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神九出征,实现与天宫一号对接,表明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基础与生产力状况有了新的飞跃,其工业体系与技术装备已经基本齐备,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有条件进入新的飞跃阶段,接下来将是更高的标准、更多的自主创新、更大的社会进步,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技术与产业链已经延伸到当今世界的科技高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市场能量与潜在机会又有了新的拓展,中国不仅有条件在高科技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将在更广泛的市场上获得更多话语权。
人类社会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凝聚着诸多高科技的航空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航天技术是综合性和集成化的高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能力和产生的技术成果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部门,引发并促进他们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产生深刻的二次经济效益。航天产业的渗透及二次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通信、数据处理、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医药、居民消费品、一般工业制造与加工以及运输等领域。
据相关研究,在欧美国家,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会产生8元至14元的带动效应。例如,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虽然耗资250亿美元,但美国宇航局将宇航技术中的材料、能源、通信和控制等技术向民用项目转移,获得直接利润达520亿美元。美国几乎所有的技术领域都从登月计划中受益,并带来了超过20000亿美元的经济增值。美国在发展空间技术的时候计算机技术还不发达,因此在计算机研究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很快,从航天到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都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整个工业乃至全社会的信息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计算机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形成新经济形态的主导力量。
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主席萨克诺夫认为,由于航天产业及其卫星服务业涉及的范围广,而且种类繁多,小至沃尔玛连锁超市的IT网络,大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测任务,甚至包括美军在伊拉克军事行动,几乎涵盖军、民、商的各个领域,因此其产业规模之大不足为奇。
民用工业企业对于航天计划的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直接获益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建设、激活或者完善企业研发体系与技术创新机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与专有技术;其次是提高产品执行的技术标准,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并提高企业在批量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水平。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一份报告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未来,人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航天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一大引擎而发挥重大作用,造福于中国人民。(文显堂)
航天经济“钱”途不可限量
《北京青年报》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向天宫一号飞去,13天后将载誉归来,中国航天科技将迈上新台阶。随着九天揽月的步步深入,太空微重力资源、超高真空资源、物质空间资源及地球陆地和海洋深处的矿藏资源,都将在中国人的探索中为国家所用,为民众造福。眼下受资源、能源、环境和生态困扰的中国人,将以外太空为载体,开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启动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中央确定“三步走”战略,此次“神九”升空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关键节点。伴随“神一”到“神九”的技术探索和积累,中国航天经济已呈现出日益清晰的发展轮廓。由航天技术拉动的航天经济发展的成果,其实早已融入了每个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方便面里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真空脱水技术;各类时髦的运动鞋,其“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也是源自航天服设计的技术灵感;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技术成果,已部分应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双抗”治疗;超市刷卡购物及网上银行的轻松使用,以及手持遥控器在上百个频道间不停地选择电视节目,拨打电话或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已在不知不觉中,处处享受到了航天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载人航天,看似遥不可及,实乃春雨润物,它正在以前所未及的深度和广度滋润着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任何产业形态要称得上“经济”,总要有相应的产出盘子作为事实诠释。援引《2011中国航天白皮书》披露的数据,仅由北斗定位系统牵引的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一项,产值已破千亿元大关。预计到“十二五”末,产业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借助“神一”到“神九”的开发,中国卫星、航天动力、航天机电、航天电子、航天电器等上市公司,以及航天科工集团本身,每年所创造的经济产出都已分别达到了数百亿元乃至数千亿元的规模。
伴随神舟而成长,民企华力创通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仿真检测系统制造商,通过上市募集到5.2亿元发展资金。苏州东菱、北京威标智远等一大批民营企业,都因主动搭乘“神舟快车”而掘到第一桶金。2008年第七届中国国际航天博览会50余家国内民企参展,到2010年的第八届,“掘金神舟”的民企超过百余家。
如果说上面的事实只反映了中国航天经济静态成果的一部分,那么自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来,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被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1100余种新材料的批量生产受益于航天科技“军转民”应用。20年前,国内移动通讯、光纤通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微电子、半导体、新能源、工业自动化控制、数据处理、重大工作母机等高新产业、高新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等高科技领域及产业,或呈空白或与西方国家存在代差。20年后,相对于发达国家,不但原有的高科技产业空白全部得以补齐,在部分领域亦跻身世界一流方阵。
航天技术的二次应用与经济增值,以及规模报酬递增所产生的溢出效益,今天的人类还无法建立合适的数字模型进行精算,但即使不计算动态效益和溢出效益而只计算静态的直接效益,其绝对“不差钱”的事实也系铁板钉钉。厚积薄发继而形成一波阶段性井喷,国家的航天“钱”途不可限量。它既能直接创造巨大产出改善民生,又能有力助推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
梦想无止境、探索无穷期,视野各不同、看法有差异。作为个体,人们往往从现实利益的个人感性去评价国家的航天经济。作为整体,中华民族拥抱航天经济的眼界、心胸和魄力,都一定禁得起浩瀚宇宙的历史检验。(作者鲁宁,上海学者)
(编辑:朱杉杉)
好了,关于“航天”中国步入航天经济时代“钱”途不可限量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