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行进中国]创新之路,“老马”识途》,如果您对[行进中国]创新之路,“老马”识途感兴趣,请往下看。
马寿春,是德阳市绵竹县一位朴实的农民,人称“老马”。与石灰行业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在当地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十几年来,老马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就是为了推广他苦心研发的“马氏石灰窑”。“与普通土窑相比,我设计的这个窑生产石灰可以降低煤耗50%,节约60%劳动力,而且建窑成本大幅度降低。”谈起技术创新,马寿春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在工业领域,石灰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常见的建筑材料,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是,传统加工方法能耗严重,而且污染环境。上世纪80年代初,马寿春开始从事石灰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随着对石灰行业的熟悉以及对市场前景的看好,马寿春产生了自己投资办厂的想法。经过多方筹资,马寿春创办了绵竹市拱星氧化钙厂。从那时起,马寿春就一直在琢磨如何改进炉窑,实现节能降耗。
为了修好第一座窑,马寿春反复推敲,设计几易其稿。经过反复潜心探索,1999年,他研究出一种有效容积达1180立方米的新型结构竖式石灰窑,在当时的同类石灰立窑中被誉为“第一窑”。2002年,马寿春获得中国发明专利,该技术成为我国少数拥有发明专利权的竖式石灰窑技术之一。由于生产出来的石灰质量过硬,迅速在当地推广开来。
“这件专利在我的企业实施后产量倍增,成本大幅度下降,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其石灰主要指标已达到工业石灰和冶金石灰的标准。”马寿春自豪地说。1997年至2003年初,马寿春依靠自己的发明专利先后建起了3座新型结构活性石灰立窑,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截至目前,他的企业累计产值达1亿元,成为当地具有相当规模的民营企业,而他设计的这款石灰窑也被业内称为“马氏窑”。
“目前用土窑生产石灰的能源消耗还很大。为让自己的专利技术发挥出更大效益,从2003年起,我通过专利许可的方式,先后向省内外的企业授权使用,累计修建或改造石灰窑160座以上,帮助相关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石灰石和煤,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马寿春告诉记者,如今他研发的第三代产品已经成型并提交了一系列的专利申请。
“老马”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国内石灰总量中有10%是使用“马氏窑”生产的,那么仅耗煤、耗石灰石两项,一年就降低成本10亿元以上,更节约了宝贵的煤炭和石灰石资源。“我的梦想就是让‘马氏窑’更节能降耗,实现石灰产业的环保生产。”马寿春充满激情地说。(周渝利)
(编辑:刘珊)
好了,关于“石灰”[行进中国]创新之路,“老马”识途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