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沈晓:被单戏要借非遗节“起飞”》,如果您对沈晓:被单戏要借非遗节“起飞”感兴趣,请往下看。
4月9日晚,刚在成都忙完两场演出的沈晓又登上前往福建的飞机,漳州艺术学院开设的被单戏专场授课已等候他多时。“现在对被单戏感兴趣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沈晓笑着说。
被单戏是四川特有的一种民间戏曲,在一张桌子四角绑上四根竹竿,再用一张被单围住竹竿,搭建成戏台。演员的拇指、食指、中指分别套入中空偶人的两个衣袖、头像,通过三个手指头的活动进行表演。同时,演员可变幻声音演唱,并配有岳池特色的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演奏。
2009年,被单戏在第二届非遗节后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受到更多的瞩目。在此之前,沈晓的“被单戏”之路走得可谓崎岖坎坷。
生存之路:2角6分钱的尴尬
沈晓最初进入成都市木偶剧团,就是做木偶。但他对木偶戏的天分异常高,做出的木偶活灵活现。1986年,“被单戏”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泰国参加儿童戏剧节。外国人听不懂川话,沈晓建议把被单戏《哥哥打老虎》改编成配音哑剧后,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不久,沈晓离开木偶剧团,开始了“艺术流浪”。从1988年开始,沈晓全国“跑摊”,幼儿园、学校一个个联系演出。“一个人干完一个戏班的活,最高峰一天能跑5个场,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累得只剩半口气。”
最难忘的一次,是1988年春节前夕,沈晓“跑摊”到山东日照,付完房租后,身上能掏出的钱只有2角6分。“如果不尽快联系业务就只有饿饭啰。在那里一个熟人都没有,那也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艺术的艰难。”
传承之路:一波三折的非遗之路
记者了解到,向沈晓拜师学艺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都奔手影戏来,被单戏的弟子一个都没有。
“一个是技术原因,一个是心理因素。”沈晓说,学习被单戏要求非常高,说拉弹唱必须样样精通。表演时,表演者的双手要不停变换木偶角色,脚下还要打锣鼓奏乐,嘴里还要不停地变换声调为角色配音。“学习被单戏很辛苦,即使有人想学,也很少能坚持下来。”
对于心理因素,沈晓坦言,被单戏以前是一个民间艺人背着担子走街串巷给儿童进行表演,很少有登上大舞台的机会。“我一直在找机会,让这门艺术走向更宽阔的舞台,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那么传承就不成问题了。”
但机会到来时沈晓却一再错失。2006年12月,沈晓出车祸在医院住了大半年,错过了第一届成都国际非遗节。2009年,被单戏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沈晓被邀请参
好了,关于“被单”沈晓:被单戏要借非遗节“起飞”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