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专家呼吁“非遗”保护警惕文化遗产“基因变异”》,如果您对专家呼吁“非遗”保护警惕文化遗产“基因变异”感兴趣,请往下看。
“目前,我国在保护‘非遗’项目中存在过度商业化、‘重申报、轻保护’等问题。”17日,在成都市文化局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座谈会上,文化界一些专家呼吁,“非遗”在保护、传承中应保持其基因的正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金库。“一些‘非遗’项目在与产业、市场结合后变了味、走了样。”四川省民俗专家张世英直言,部分企业对“非遗”项目进行了过度功利化“开发”、“利用”,弱化甚至异化了传统文化内涵,其实是对“非遗”项目的一种破坏。
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成都漆器而言,它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五大名漆之一。“成都漆器制作工艺程序很复杂,一件漆器艺术品前后制作工序可以多达100多道,有些精品的制作甚至要花费几年时间。”成都漆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尹丽萍说,一些工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本应手工制作的漆器,如今变成了批量化机器生产,传统的手工技艺濒临失传。
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市场中徘徊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清音”,也面临着发展困惑。一些专家提出,四川省内一些剧团在清音表演中加入花哨的现代歌舞、伴奏带和声等元素,称其为创新的“现代清音”,实际上使清音失去了自身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形态具有复杂多样性,要研究每个项目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龚键说,今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首次将“非遗”保护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有了经费、政策等方面保障,将为“非遗”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吴晓颖)
好了,关于“漆器”专家呼吁“非遗”保护警惕文化遗产“基因变异”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