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自主创新:托举中国航天梦》,如果您对自主创新:托举中国航天梦感兴趣,请往下看。
天宫遨游太空,神舟奔赴星河。10月19日3时31分,搭载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
从“两弹一星”到东方红一号,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从神舟“牵手”天宫到航天员驻留太空30天……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被攻破,一项项创新成果应运而生。创新发力,托举着中国航天梦照进现实。
自主创新凝聚中国智慧
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后,飞船上的太阳帆板徐徐展开,犹如一双张开的翅膀,助推着飞船在天空中遨游。此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意味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开始了它在太空长达33天的探索之旅。
据了解,这次神舟十一号上使用的太阳能帆板是一种收集太阳能的装置,其原理是利用硅和某些金属的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储存在卫星、宇宙飞船、电动汽车的太阳能电池里。由于飞船上的许多试验仪器装置都依赖电力作为能源,因此太阳能帆板能否正常展开是飞船飞行中一个关键动作。“此次为神舟十一号提供电能的太阳能帆板全部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有望将相关材料和技术拓展到民用领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周春林向记者表示,神舟十一号共安装了8块太阳能电池板,总共24平方米,太阳能电池板所用的电池片是高效率的砷化镓太阳电池。此次从材料到电池片到整个帆板的基板及其制造基板用的材料全部实现了自主可控,全部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在相关材料方面,历经多年的艰苦攻关和技术创新,我国科研人员在对接机构、低轨高压电源、天地视频传输、双向语音通话、空空通信、总体总装等核心技术方面也实现了技术突破。
航天装备水平,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航天科技实力,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除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在内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此次运送神舟十一号上天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对箭体燃料保温系统的涂装要求非常高,而火箭的涂装设备、喷涂,都由浙江德清一家民营企业完成。据德清明泉工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明介绍,为圆满完成任务,他们自主研发了一条全自动“机械手臂”,这是我国航天领域首次运用全自动涂装技术。
“载人航天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关专家表示,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在保证上天产品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同时,我国也探索出了一条立足现有工业基础有效调动国内优势科技资源的道路。
创新成果走进百姓生活
一提起航天技术,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总会与神舟飞船这样“高大上”的应用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航天技术早已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事实上,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对接不仅是向世人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更为重要的是,一系列即将开展的试验任务,或将使航天应用服务大众的领域变得更加广泛。
“太空主要用的是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但我们已经开始把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用在地面上。”据周春林介绍,由于砷化镓太阳能电池成本较高,为了降低成本,我国科学家采取了“聚光”的办法,在太阳能电池片上加装一个聚光镜,使得500倍甚至是1000倍的太阳光照射在电池片上,让电池板每瓦的成本降下来,未来使用砷化镓太阳电池用于民用领域指日可待,将有效推动地面上对太阳能的应用。而在人们日常出行方面,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车载导航等大众应用领域开始批量应用。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20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航天技术正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载人航天工程的直接效益、带动效益和辐射效益以及折射出的产业链也已达到了数百亿元的规模。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直接催生并壮大了其在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无线通讯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后来,更是通过将该计划取得的4000余件专利转为民用,继而带动了美国整个科技的发展与工业繁荣。如今,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关专家表示,航天产业包罗众多前沿技术,当前,航天工业已经成为一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服务国防,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军民融合的推进,我国航天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也将进入崭新时代。(本报记者王康)
(编辑:刘珊)
好了,关于“神舟”自主创新:托举中国航天梦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