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中国知网发布说明,“向赵德馨教授表示诚挚的歉意”,将妥当处理赵德馨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全面检查在互联网作业态下的著作权保护与使用授权方式,认真分析著作权授权链各环节的工作不足和瑕疵漏洞。”此前,因其100余篇论文被知网擅自收录,如今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经济史学家赵德馨自2019年执着维权,并于2021年5月26日胜诉,累计获赔70余万元。胜诉后,知网已将擅自收录的论文下架删除。
知识产权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小问题、新问题。其实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中国知网难免会出现擅自收录、报酬不到位等侵权行为。但是,在赵德馨教授起诉知网获赔的事件之外,我们似乎很少看到类似维权的案例,甚至是听到有人发声异议,仿佛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事实上,中国知网的侵权行为屡见不鲜,只是人们选择了沉默,就像赵德馨教授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大家都有意见,(但)大多数人都默认了”。
这绝不是知识产权知识的欠缺,亦或是法律维权意识的淡薄。这是个人情理之中的屈服,无可奈何式的软弱。仿佛大家都主动被动地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个人学术的认同需要通过在知网上刊发文章来体现,而个人的学术传播率也需要上架知网来提升。而在期刊、知网、作者的三角里,作者毫无疑问是最弱势的一角,秉着明哲保身的智慧,保持沉默。
即使是像赵德馨教授这样有实力、有勇气、有硬气的发声,也显得格外坎坷、影响重重。合作作者害怕自己的文章被知网下架而选择不干预、不出书面声明;自己的大弟子一起反对知网侵权被下架了所有文章;熟人的人情电话寄希望于自己放弃了事;自己胜诉后却被知网有违学术交流、传播初衷地全盘下架……发声的阻力不仅仅来自于知网的垄断行为,也不仅仅来自于对于自身发展的考量,还来自于我们所处的有着像水波一样让我们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差序格局的乡土性社会。
当我们选择了沉默,相互影响之下这个学术环境便在我们看似主动的选择下一致沉默,但我们主动性的选择实质是必须性的服从。我们认可知网提供的学术交流服务,我们也认可知网知识产权付费的措施。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单方面依赖知网,我们依赖它的垄断资源,我们依赖它的强势影响,我们有借助它传播学术得到认同的需求,我们有借助它获取资源继以发展的必要。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的是知网运营的公平公正和良性合理,更需要我们在沉默与发声之间推动反方向的波纹来打破一致的沉默。文/黄颖哲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