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知识产权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等8项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
在顶层设计中注重以强化保护运用为核心,全面体现高质量发展导向。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颁布了众多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知识产权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由2013年的第三十五位升至2021年的第十二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连续9年稳步上升,是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具备了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从过去的成就来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有效地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和短板,很多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比如,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不足,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易发多发和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仍然存在等。
因此,要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下一个五年,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而从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宏伟蓝图已经基本绘制完成,特别是今年9月出台的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对未来15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述《规划》聚焦“十四五”时期工作的具体内容,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知识产权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知识产权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的一周内,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配套措施也在密集出台,比如为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知识产权领域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比如为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惩治力度,有效阻遏侵权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等。
从五年规划和长远规划目标的设立,到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的完善,近期出台的这些政策措施都充分反映出我国日益重视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观察《规划》提出的8项知识产权发展主要指标,可以发现,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正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以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服务,更好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知识产权工作向质量转变,对激励创新、打造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