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市场的堵点,正是相关改革的突破点。让闲置的、“沉睡”的智力资源、知识财富找到与之匹配的市场需求主体,助力企业创造出高附加值、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与服务,助力行业转型升级,需要相关政策的完善、渠道的畅通、制度的激励等。据近日《工人日报》报道,《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国内有效专利实施率为55.4%。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在“沉睡”,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而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具有通过引进专利、与发明人合作等方式解决技术难题、升级技术水平的意愿,却难以高效获得专利。
造成一边专利“躺着睡觉”、一边企业“求而不得”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存在诸多堵点,有市场价值的专利空有一身本领而无处施展。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知识财富的闲置与浪费。正如有全国政协委员直言:科技成果不转化是国家科研投入和发明人创造性劳动的最大浪费。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多、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其创新水平关系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据媒体报道,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约2.5年。创新是中小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求得生存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的减弱,中小企业不得不拿出真本事来竞争,创新是唯一出路。另一方面,科技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中小企业必须通过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发展壮大自己。
然而,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规模偏小,资金、人才缺乏等困难。创新却需要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未必一定有产出,有时还会走很多弯路。于是,引进专利、与发明人合作,成了不少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升级技术的重要手段。
在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中,专利引进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实际效益。比如,江苏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引进核心专利一件,当年即实现该专利产品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专利产品销售收入占年销售总收入的55%,专利产品利润率占70%。
激活“沉睡专利”,让其为中小企业所用,既可以解中小企业的创新之渴,也可以借助中小企业这个平台,让专利“开花结果”。而随着有价值的专利被激活,那些无市场价值的“垃圾专利”“荣誉专利”终会露出尴尬面目,从长期来看,这有望在专利研究上形成一种正向激励的循环。
激活“沉睡专利”,解中小企业创新之渴,首先要激发专利转化的意愿和活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改革,打消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明人的顾虑,调动起科研人员与市场主体密切合作的意愿与积极性。
其次,要疏通“沉睡专利”进入中小企业的渠道。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完善专利交易平台,比如,针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中小企业不能高效获得专利的问题,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降低交易双方的搜寻成本。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的供需对接,提升作为对接中介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
再者,要提升中小企业专利实施能力,在确保中小企业引进专利确实为了实际生产的同时,应利用专利质押融资、奖励政策等,助力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的实施。
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在现实当中,还有不少类似“梗阻”有待打通。这些市场的堵点,正是相关改革的突破点。让闲置的、“沉睡”的智力资源、知识财富找到与之匹配的市场需求主体,助力企业创造出高附加值、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与服务,助力行业转型升级,需要相关政策的完善、渠道的畅通、制度的激励等。
今天,在创新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发展之源的背景下,想方设法激活社会上每一个创新细胞的潜能,越来越显露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众人拾柴火焰高。营造万众创新的局面、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