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化建设释放知识产权发展动能
深圳前海专利申请量10年间增长17倍,今年平均每3天推出一项创新制度
近日,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举行知识产权成果发布会,并出台“前海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21-2025)”。2010年-2019年,前海企业专利申请量从863件增长到14717件,10年实现17倍的快速增长。2020年,前海每平方公里产出增加值逾百亿元,平均每3天推出一项创新制度。
为什么前海会取得如此令人振奋的成绩?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吕艳滨表示,重视法制保障是前海有别于国内其他功能开发区和自贸区的突出特点,也是前海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主要驱动力。
近年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高地和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让深圳逐步构建起与创新驱动发展相匹配、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为前海构建法制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7年4月,前海出台全国首份自贸区法治建设专项系统规划《前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规划纲要(2017-2020)》,为其知识产权法制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12月,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前海挂牌运行,依托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整合保护资源,建设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联盟,对接企业保护诉求,建立全链条的保护体系。2018年1月,设立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公开宣判华为诉三星涉标准必要专利案件,敲响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在前海的“第一槌”。
近年来,随着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圳知识产权法庭、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前海法院、前海检察院等机构的落户,前海已逐步建成司法主导、行政支撑的强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目前而言,前海在规则体系、司法建设、纠纷解决国际化等方面,在国内众多自贸区中进行了有益地探索,走在了前列。
其中,深圳国际仲裁院是在前海设立的全国第一家按法定机构模式治理的仲裁机构,通过不断创新,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中国自贸区合作联盟,设立华南海事物流仲裁中心、高科技和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等,逐步构建起多元化国际化的纠纷仲裁和调解机制。而随着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获批,以及深圳市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的正式启动,前海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重点,为深圳市企业提供审查确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仲裁调解、司法衔接相联动的“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大平台,为深圳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为了将法制化建设落到实处,前海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在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自贸区法治指数“前海法治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并出版法治蓝皮书,每年对前海法治发展情况开展评估。目前,该评估体系已经连续开展3年,实现了对前海法治状态的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成为前海法治建设更进一步的助推器。根据《2020年前海法治发展报告暨法治蓝皮书》,前海法治评估得分逐年提高。
法制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前海发展知识产权事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2019年10月,国家版权局宣布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设立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计划逐步建设成为集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知名文化IP运营、深港跨境版权交易、知识产权保护、文创产业孵化、文创产业研究六大功能为核心的版权产业发展示范区,助力前海建设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版权产业生态示范区。
接下来,前海还将扩大知识产权审判香港地区专家陪审员参审知识产权案件范围,打造基于时间区块链技术的“前海深港澳第三方电子数据保全服务平台”,加强与香港、澳门等地知识产权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争取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强与港澳综合执法机制协作,探索建设大湾区侵权信息情报共享平台。本报记者 傅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