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发明与设计大赛启动 浙江温州市抽检人民币鉴别仪产品20批次样品 不合格3批次 江苏无锡两家餐饮单位检出不合格食品 安徽省食药监局:10个批次药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山东省质监局抽查15批次架空绝缘电缆 1批次不合格 辽宁省食药监局:调味品、餐饮食品等11批次食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浙江省绍兴市质监局抽查10批次羊毛衫产品 不合格1批次 江苏:中国专利检索技能大赛 智慧碰撞亮点频出 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评选结果揭晓 广东全国第一 防治雾霾:亟需更多技术利器 黑龙江嫩江县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样品10批次 不合格1批次 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七次全体会议 WTO知识产权委员会会议因最不发达国家豁免期延长事宜而暂停 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去年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09件 黄酒商标维权办公室成立 让假冒绍兴黄酒无处藏身 短视频APP带火歌曲?音乐人并不买账 知识产权许可融资担保大有作为 浙江推进“放管服”衔接配套 促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 摩尔多瓦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 企业管理全球商标风险 关键在可控 从“大手”商标纠纷看身体形象设计版权保护 海淀法院中关村法庭发布“网络游戏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调研报告” 浙江杭州互联网法院:游戏短视频等成网络著作权纠纷新发领域 山西省运城市巴比特食品公司产品抽查不合格 “云剑联盟”13省联合阿里巴巴开展大数据打假 西班牙专利商标局发布《2008年至2019年汽车行业技术报告》 江苏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9批次食品不合格 天津抽检车用尿素 4批次产品不合格 陕西省食药监局通报6批次不合格食品 又有两家抢注“雷神山”“火神山”商标代理机构被立案调查 江西南昌不惜“血本”争抢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甘肃省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抽检信息 17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走向G20创新蓝图,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知识产权之战? 沪工商公布十大侵权案例 西贝莜面村使用"阴阳菜单" 标称贵州满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苦荞酱油抽检不合格 质检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6年进口工业品不合格总体情况、进口法检商品贸易欺诈风险分析以及部分进口产品质量状况 外形“高仿” 假冒家具流入电商 天津市局(公司)烟草物流中心坚持创新驱动获国家专利授权 安徽省工商局抽检40组石油液化气商品不合格11组 浙江温州市抽检食品用塑料编织袋产品47批次样品 不合格5批次 浙江开化县市场监督管理局:7批次复用餐饮具抽检不合格 英国知识产权局推出商标预申请服务 “知产”变资产 北京朝阳区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迎来新突破 浙江嘉兴市专利工作再迎新突破 北京6大产业专利拥有量全国居首 浙江省食药监局:24批次化妆品抽检不合格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1批次水果制品(香酥脆枣)抽检不合格 厘清“打假”和“假打”法律界限 从美国Iancu v.Brunbtti案看“不良影响”商标的认定

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诟病多 消费生态重塑或将开启

今年“双11”,槽点多、热度高是消费舆情的最大特点。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披露的《“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10月20日-11月15日,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2045862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4.31%。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

直播带货:刷单售假频“翻车”

直播带货的“槽点”主要集中在明星带货涉嫌刷单造假,售后服务满意度低、体验较差两个方面。

某明星直播带货,当天成交1323台,退款1012台,退款率高达76.4%;在“围观”某人气艺人直播的311万人中,只有不到11万人是“真人”,其他观众都是“机器人粉丝”。

一方面,观看人数吹牛、销售数据“注水”等“影响力”指标的造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而另一方面,恶意刷单、花式踢馆、虚假举报等同业竞争也污染了直播生态。

直播带货虽然火爆,但相当一部分只顾着聚流量、扩销量的商家其实并没有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商家、主播之间责任界定不清晰,遇到售后问题时互相“踢皮球”,进而引发消费者围观吐槽。

不合理规则:套路繁复算计太深

根据中消协的舆情报告,“双11”期间促销规则相关舆情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商选择性推送优惠券精准杀熟;平台利用算法技术给不同类型消费者数据“画像”并量身定制更“懂你”的商品和服务,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贵,或搜索到的结果比新用户少。而蒙受损失的消费者一旦识破套路,即通过网络吐槽表达不满。

二是不合并付尾款不能使用满减优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付尾款必须熬到凌晨、“双11”当天不能退款等“硬规则”引发的无奈“吐槽”热度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诸如计算满减、津贴、红包、合并购买等堪比数学考题的玩法抬高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降低了便捷感体验,导致“尾款人”热情下降。

两大消费槽点释放三大信号

报告指出,舆情中呈现的部分领域消费者逐渐回流线下的态势,提醒业态解构与重塑或正悄然进行,相关经营主体必须要有敏锐感知与快速反应。今年“双11”舆情数据已密集释放出三个方面的信号:

一是以各种形式隐匿于网络经济“灰色地带”的“大数据杀熟、不公平不合理定价、拒绝交易以及二选一”等将面临被法律法规清晰界定、有效追责。

以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为标志,网络平台经济领域中各种最终将不同程度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均被细化至毫厘的条款精准锁定。

二是无论单纯靠流量思维主导促销的老套路,还是依据“社交算法”设计的所谓新玩法,或都将面临解构性变革,行业领域的消费生态重塑或将开启。

传统商超在重塑品牌理念、商品结构及零售体验方面的创意活动和各种本地服务正加速线上“购客”的线下回流,线下线上的优惠力度趋同、边界模糊等新变化新趋势,也预示着更接地气、更聚人气的消费新模式已开始“攻城略地”,更有智慧、更具理性的“新消费时代”或将开启。

三是以“社交算法”、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在用脚投票的消费行为选择面前,“自我革命”、迭代更新的速度或将加快。

“流量至上”的单一价值导向正不断被质疑,对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应更有“温度”更有担当的舆论期待与立法设计,都将成为其加速变革的助燃剂;而能否审时度势对算法应用划定合理边界,也考量着相关经营主体与监管力量、消费主流人群良性互动的智慧。本报记者 阎 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