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未能撤销竞争对手商标 张书乐:瞬时播放热剧成盗版新姿势,网络直播此刻已无技可炫? 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宣传教育和新媒体建设培训班在长春举办 “内外兼修”,高铁企业需在专利轨道“加速”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抽检蔬菜样品242批次 不合格1批次 湖北省工商局“靶向式”抽检 52批次家用电器类商品不合格 2016中国星级专利代理名单发布 安徽省定远县市场监管局抽检食用农产品70批次 1批次不合格 今年上半年湖南专利申请量3.5万件 同比增长23% 四川省雅安市食药监局抽检87批次食品7批次不合格 索尼拟1.3亿美元签下阿黛尔独家版权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35款手机及其配件商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山东省济南市工商局:2批次复混(合)肥料不合格 广西柳州市食药监局: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河南省食药监局:32批次食品不合格 浙江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9批次食品不合格 广东佛山市食药监局抽检食用农产品不合格发现率为1.92% 谷歌眼镜新专利曝光 或采用可更换电池设计 苹果被诉侵犯网络电话专利 原告索赔28亿美元 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侦破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5万起 《第七届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共同宣言》摘要 甘肃“礼县苹果”与“礼县大黄”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中欧知识产权营商对话会举办 中国将绘制知识产权布局地图 江苏省质监局抽查:湿巾产品合格率为99%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6批次阀门产品抽查不合格 清华大学去年获美实用技术专利居全球高校第五 HONEYS等多品牌休闲裤ph值不合格 王岐山:加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力度 “今日头条”召开创作者大会 斥巨资鼓励原创 著作权法修订新旧业态“争奶酪”:两种权利的客体不同 湖南省工商局:抽查手持式电动工具87组不合格66组 广西2021年查处侵权假冒案件1.41万件 今年新增放心消费创建单位1500个 广东省食药监局:81个品种133批次药品不合格 四川成都市市场监管局:2批次肥料产品质量不合格 晋冀鲁豫四省知识产权执法经验交流会在山西省晋城市举行 浙江省食药监局抽检220批次食用农产品样品不合格3批次 苹果、三星握手言和 和解7年设计专利侵权诉讼 版权纠纷频发 我国网络视频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湖北武汉市质监局抽查纺织服装18批次不合格 湖北省荆州市食药监局: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上汽集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发展 中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成果展开通 湖南省长沙明字饼业公司老婆饼抽查不合格 浙江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成人服装5批次不合格 综艺节目屡踩侵权红线 亟待建立知识产权审查机制 苹果最新专利: Touch Bar改采用电子墨水屏 山东威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5批次食品不合格 湖北省十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苹果被Uniloc指控侵犯三项专利

商标侵权判断中“容易导致混淆”的界定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下称商标法)第三次修改时首次在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中引入了混淆理论,但如何判断两个商标的使用是否能够引起混淆却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对于基层商标监管部门而言,基于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查处商标侵权行为时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对混淆的判断。而就在今年6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商标侵权判断标准》(下称《标准》),其中十九条、二十条、二十一条对“容易导致混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笔者结合该《标准》,就有关商标侵权行政执法中如何判断容易导致混淆,提出三点思考意见。

容易导致混淆是商标侵权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实则规定了三种不同的侵权行为模式:(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简称“相同商品+近似商标+混淆”模式)。(2)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简称“类似商品+相同商标+混淆”模式)。(3)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简称“类似商品+近似商标+混淆”模式)。而《标准》第十九条则进一步明确“在商标侵权判断中,在同一种商品或者同一种服务上使用近似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或者类似服务上使用相同、近似商标的情形下,还应当对是否容易导致混淆进行判断”。该条款一方面重申商标法立法本意,对三种商标侵权模式进行了明确细分,《标准》出台的目的应当是防止市场混淆,进而保护商标专用权和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将“对是否容易导致混淆进行判断”明确规定为该三种侵权行为的执法标准,规范了商标侵权执法行为。换言之,在判断上述三种商标侵权行为是否成立时,执法人员的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判断是否引起了市场混淆,只要不存在“容易导致混淆”可能的情形,则三种商标侵权行为均不成立。

容易导致混淆不需要造成混淆事实

《标准》第二十条规定“商标法规定的容易导致混淆包括以下情形:(一)足以使相关公众认为涉案商品或者服务是由注册商标权利人生产或者提供;(二)足以使相关公众认为涉案商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与注册商标权利人存在投资、许可、加盟或者合作等关系”,这意味着“容易导致混淆”只需要具备混淆的可能性,不需要造成混淆的事实。

但笔者认为,基于行政执法的合法性,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法定要求,在商标行政执法中,建议执法人员对混淆可能性进行一定的事实调查,来源于相关公众的反馈意见则是导致混淆的最好佐证。例如,在2014年查处北京苏稻公司侵犯北京稻香村公司“稻香村”商标专用权案件时,笔者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通过对已经购买苏稻食品的顾客开展问卷调查,佐证“相关公众认为购买的商品是由北京稻香村公司生产”;2018年查处“鸭哥”侵犯“全聚德”商标专用权案时,执法人员通过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的用户评论调查,佐证“鸭哥”对“全聚德”商标的使用足以使消费者认为其为全聚德公司的子品牌;2019年查处北京某公司侵犯“华为HUAWEI”商标专用权案时,执法人员通过调查其第三方网站、客服电话、客服短信,佐证其足以使消费者误认为是华为官方售后维修中心,其接受的服务来源于华为公司。

判断容易导致混淆必须综合考量各方因素

《标准》第二十一条规定“商标执法相关部门判断是否容易导致混淆,应当综合考量以下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商标的近似情况;(二)商品或者服务的类似情况;(三)注册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四)商品或者服务的特点及商标使用的方式;(五)相关公众的注意和认知程度;(六)其他相关因素”,很显然,该规定明确了判断混淆时的各种考量因素,对商标侵权执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笔者认为,要依据“混淆理论”准确地判断商标侵权,首先必须充分考虑的是三个基本因素,即“(1)商标的近似情况;(2)商品或服务的类似情况;(3)相关公众的注意和认知程度”。通常情况下,在同一类别商品上,两个商标之间的近似程度越高,相关公众的注意程度越低,造成混淆的可能性也就越高。通常情况下,执法人员依据《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商标审查及审理标准》等都能对上述三个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考量。

而注册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商品或者服务的特点及商标使用的方式,虽然也影响到“容易造成混淆”的判断,但笔者认为这两个因素属于更深层次的考量。尤其是有关注册商标知名度的考量,需要权利人提供更多的商标使用、广告宣传、评优评先等证据,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权利人的举证责任。因此,执法人员在考量容易导致混淆的各项因素时,要把握好适度原则。

此次《标准》的出台,明确了“容易导致混淆”的情形和考量因素,对商标侵权执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执法人员应当遵循《标准》,拓宽思路,在商标侵权行政执法中探索出更加完善的执法路径,助力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李琦 马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