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烟台高新区抓住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契机,切实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提升产业层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努力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专利协同运用等深度融合,不断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机制和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管理,构建完善推进体系
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规划(2017-2019)》,成立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落实专项经费,建立专项考核评价机制,扎实推进示范园区建设。2019年7月,出台了烟台市首部、山东省第二部综合性知识产权政策——《烟台高新区知识产权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涵盖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创造、专利转化、质押融资、咨询服务、保护等内容,引导产学研开展专利协同运用,让知识产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抓创造,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强化政策创新。修订完善《烟台高新区知识产权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专利资助和奖励政策,加大对企业首件授权发明专利和有效维持五年以上发明专利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专利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16-2019年,发明专利年申请量由388件增加到448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由271件增加到49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四年全市第一。2020年上半年组织区内企业申报区级知识扶持资金,共拨付11家企业101.2万元。强化内生动力。大力开展中小微企业专利“清零”活动,组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一对一”指导帮扶,累计帮扶卓迈智能等26家中小微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授权零突破。强化品牌培育。大力培育一批市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资产价值高的知名商标和品牌,截止2019年底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达到6880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和其他作品著作权登记数量、商业秘密数量均取得较大发展。
重运用,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深入开展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园区建设,积极上门服务、政策宣讲、扩大合作银行。2020年将合作银行扩大到10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召开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项目评审会,自2015年以来累计帮助区内18家企业争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约2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着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30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10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优势示范考核。2020年上半年组织4家企业开展贯标认证工作,推荐企业申报2019年度烟台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积极培育企业申报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积极培育高价值专利,区内企业8项专利成果获省级以上专利奖,其中中国专利奖优秀奖4项,2020年上半年推荐的“一种海洋平台的建造实施方法”专利项目获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推荐的“Eylea及其生物类似药专利导航”项目获山东省知识产权立项。深入开展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区内一单位申报的专利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园项目获批烟台市首家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试点产业园。
重保护,破解创新主体后顾之忧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制,依托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区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法院等职能部门联动协作,建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今年上半年查处涉嫌帮助企业抢注商标、自行改变注册商标及销售的产品专利标识标注不规范等案件3起。健全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机制,认真组织“4·26”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等重大节日宣传活动,通过政策宣讲、现场咨询等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先后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天津审协以及中国(烟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资深专家,围绕利挖掘与专利技术交底书撰写、专利诉讼、商业秘密保护等内容,近年来,年均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培训活动20余次,参训人数1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企业专利创造运用能力,浓厚了知识产权工作氛围。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用好“12330”举报投诉服务热线,在区内设立维权窗口和岗位,受理知识产权侵权、知识产权违法案件的举报、投诉,提供知识产权维权诉讼等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专利保护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降低了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成本,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优服务,打造最优双创环境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利代办、信息检索、大数据、专利展示交易、维权援助等服务。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培育北京轻创等多家专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专利代理服务、专利咨询服务、资产评估和价值分析、专利运营和交易、技术转移服务等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高层次海内外知识产权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相关人才政策落实奖励待遇,集聚一批知识产权专家和高端人才,为全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刘玉涛 孔梅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