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超千亿非遗产业崛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市作为“非遗”大市,拥有一大批珍贵的“非遗”瑰宝。目前全市已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拥有县级以上代表性项目461项。其中包括国家级代表性项目34项,在全国名列第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4个,是中国唯一囊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大名录(册)的城市。
近年来,泉州市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让陶瓷、木雕、石雕、藤铁、竹编、茶叶、香等非遗传统工艺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逐步打造惠安雕艺、德化陶瓷、安溪藤铁、永春香道等特色区域品牌,带动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产业价值。目前,全市工艺美术企业6000多家,从业人员40多万人,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383家,销售产值1021.77亿元。
德化瓷烧制技艺“中国白”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使者
今年10月,2019中国德化陶瓷博览会暨茶具文化节在德化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采购商、专家学者等云集德化,共同见证这一陶瓷文化盛事。
德化制瓷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年。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德化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称号。
据不完全统计,德化“中国白”作品被40多家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中国白”瓷器屡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特别是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16件国礼有15件德化造,让德化窑有“当代官窑”美誉。“中国白”已然成为当今国际交流中的文化使者、陶瓷文化艺术中的独特IP。
如今,德化有3000多家陶瓷企业,陶瓷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18年陶瓷产值328.5亿元,陶瓷产品销往海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当前,德化正在深入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力争2022年实现陶瓷产值500亿元,推动陶瓷产值与品牌价值“双提升”。
安溪藤铁工艺一根藤条编织出民生产业
今年8月20日,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正式授予福建安溪“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手工艺城市——藤铁工艺之都”称号。
安溪藤铁工艺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竹藤编”这一古老技艺,具有千年历史,被誉为“指尖上的魔幻艺术”,实用性与工艺美相融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72年,有安溪藤铁工艺“宗师”之称的陈清河创办安溪县尚卿竹编工艺厂,以热水瓶外壳为主产品,然后不断创新,催生了其他藤编产品和藤铁工艺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安溪家居工艺文化产业走过一条“竹编—藤编—藤铁工艺—家居工艺”的创新蜕变之路。安溪藤铁工艺产业在原先竹藤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铁、陶瓷、树脂、玻璃、塑料等其他元素,不断研发出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工艺产品。
藤铁工艺根植于深厚文化底蕴,发端于民间草根艺术,历经一代代手工艺人的传承创新、淬炼羽化,已从一根不起眼的藤条变为编织富裕梦想的民生产业,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海丝”文化的安溪印记。
据统计,安溪全县现有家居工艺企业2200多家,加工点3000多个,从业人员约15万人,年产值150亿元。
惠安石雕形成年产值数百亿元的产业链
11月9日,第五届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在惠安雕艺文创园举办。2006年,“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县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等称号。2015年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惠安“世界石雕之都”的称号。
惠安石雕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千年间,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为惠安雕艺持续注入鲜活血液。时至今日,惠安雕艺大师们,不仅将南派雕刻技艺广泛应用于各种石材、硬木和软木之上,更以“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五大不同雕刻手法,占据国内无可比拟的地位,诞生了诸多撼世之作。惠安石雕的印迹已经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如今,惠安雕艺产业形成了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贸易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并延伸到玉石雕刻、建筑装饰装修等产业,有效拓展了雕艺产品在家居生活、艺术收藏、园林景观等领域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惠安石雕产业积极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意相结合,以创新和创造提升产品附加值。2018年全县雕艺产业总产值超336亿元,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泉州台商投资区木雕千年工艺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张坂镇,木雕这门传承了千年的雕刻艺术,汲取糅合了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精华,以精致古雅的设计和精湛绝伦的工艺,创造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中国绘画意境和趣味的艺术精品。泉州木雕(张坂木雕)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张坂木雕兴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声名鹊起、精品迭出,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兴起、异彩焕发。作为一项传承千年的工艺,早在唐五代时期,张坂木雕就依托于闽南“皇宫起”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建筑的逐渐兴起,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之中,这些宗庙、住宅建筑融合闽南地区的传统,古朴淳厚,又具有闽南文化的精巧成分。宋元时期,张坂雕艺正式进入成熟时期,其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也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拙到精,如今,泉州开元寺、晋江龙山寺等地的佛像,均体现那个时代的特点。
如今,张坂雕艺产业形成宗教佛像、红木家具、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旅游工艺品等五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全镇雕刻从业人员已达2万人,生产企业200多家,创造出集艺术观赏、珍藏、实用价值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生产基地,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张坂雕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文化旅游品牌。永春香制作技艺“中国香都”迎来发展黄金期
永春篾香是一项传承了300多年的传统制作技艺,其制作的流程复杂,共有沾、搓、浸、展、抡、切、晾、染、晒九式。传统晒香的方法掷香花,将一捆篾香轻掷于地上,篾香自然摊开,仿佛一朵盛开的花朵,极具美感。
明末清初,一些阿拉伯人后裔开始在永春制作篾香。在阿拉伯商人后裔代代相传的制香手艺之下,别具一格的“永春香”畅销海内外。
201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协会联合授予永春“中国香都·永春达埔”称号。2017年,永春香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永春香迎来了发展黄金期。永春香产业的总产值由2012年的10亿元增长到如今的74亿元,拥有制香企业近300家,规模较大的53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国内市场销售覆盖率达80%以上,东南亚市场占有率超过30%。
永春香产业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8枚,福建名牌产品6件,有16家制香企业通过ISO认证,拥有国家授权专利136件,5家企业成为全国卫生香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燃香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永春。永春篾香在全国香制品产区中率先取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厦门、广东新会、河北古城并称为“中国四大制香基地”。(记者 许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