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见物见生活绝技传承辟新路
11月23日,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重要活动之一的“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在新建成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届时,观众不仅可以了解泉州非遗的多方面知识,还可一睹泉州丰富多彩的非遗宝物。
据悉,目前,泉州市拥有县级及以上代表性项目461项,成为中国唯一囊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大名录(册)的城市。历年来,泉州市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建立和落实非遗名录体系为载体,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大力推动泉州市优秀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文化场馆.拉近非遗与市民距离
“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一条海上丝路,万千非遗瑰宝”为主题,秉承“展示、交流、合作、共享”的策展理念,集中展示非遗大师们的匠心精神和立足于向往美好生活的独特艺术创造。
届时,来自意大利的西西里手绘马车,土耳其的湿拓画和伊兹尼克艺术陶瓷,突尼斯的手工挂毯和红珊瑚,南非的兽皮画,印度的卡拉姆卡里和传统陶器,约旦的马赛克拼贴,科威特的蛋雕,泰国的孔剧面具和五彩瓷,韩国的纸绳子编织,马来西亚的蜡染,伊朗的手工地毯等11个国家的17个非遗项目和大师,将在现场向观众展示相关的文化和技艺;来自国内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60个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会聚一堂,与国外传承人共同展示、交流。这些非遗项目大多数都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悉,2008年,泉州市在“泉州传统工艺美术展示馆”的基础上扩建成全国较早、福建省第一家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该馆设在泉州市艺术馆内,抢救、搜集了一大批不可再生的“泉州民间国宝”。自2008年以来,泉州市文化部门深入各地寻宝,征集来不少“非遗”精品,为泉州保留下一大批珍贵的“非遗”瑰宝。
近年来,泉州市加大非遗传播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木偶剧院、图书馆新馆和泉州大剧院等文化场馆,建设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作为2017年“项目攻坚年”重点项目,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改建项目自建设以来备受关注。
改建完成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以“文化之都,多彩非遗”为布展主题,将泉州“非遗”分为四个部分展示,通过空间规划来布展。该馆一层将作为办公区和库房区;二层为序厅及第一部分“物华之美,民间瑰宝”,展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别中的传统美术部分,以作品展示为重点,同时保留原演艺场所,作为非遗活态表演展示舞台及影像播放厅,通过视觉符号表达多元泉州;第三层展示第二部分“民俗之风,浓情闽南”和第三部分“泉腔之韵,晋唐遗响”,主要通过展示泉州的民俗风情以及音乐、戏曲等;第四层展示第四部分“天工之巧,匠心营造”,以泉州传统技艺为重点展示对象,轻装饰、重展品,让展品与群众交流;第五层拟设立临时展厅和学术报告厅。
走进校园社区活态传承绝技
早在1989年,泉州市就把南音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目前有200多所学校开设南音课。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已连续29年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涌现出数千名南音演唱新秀。目前,已在全市20多所中学(中职)、小学建设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南少林五祖拳、拍胸舞、李尧宝刻纸、高甲戏、泉州歌诀、水密隔舱福船制作技艺、铁观 音茶艺、德化瓷烧制技艺等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由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定期到学校授课,并组织编撰《泉州闽南文化校本系列教材》,以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方言、闽南民俗、闽南名胜、闽南建筑、传统技艺、闽南先贤、闽南民间戏曲、闽南民间信仰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让学生深入认知、体验丰富多彩的闽南传统文化。
晋江市就有53所学校开展嗦啰嗹、南音、武术、舞龙、灯谜制作、闽南童谣等95个乡土文化传承教育项目。鲤城区将非遗保护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每年开展少儿南音演唱、拍胸舞、南少林武术表演、花灯制作、泉州刻纸和非遗讲座等近百场。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南安石井镇岑兜村高甲戏项目被定为“福建省社区教育示范品牌培育项目”和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公益性非遗培训班,每期课程时间为每个项目48课时,开设的培训项目包括南音、木偶、南少林、花灯、刻纸、妆糕人、闽南舞蹈等10多个。各县市区进校园进社区非遗展览展示、讲座、培训等年均上百场。
泉州坚持办好泉州艺校,为公办艺术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输送了一批批年轻的专业人才共1000多名。2004年,泉州师院设立南音系,开创院校设立本科层次南音专业先例,2013年开始培养南音硕士研究生,南音的校园传承全面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近些年来,泉州又分别举办德化陶瓷学院、安溪茶学院等非遗专业高职院校。其中陶瓷学院年均毕业生1500多名,80%成为德化陶瓷企业的技术人才,每年为德化企业赢得价值数十亿元的订单。安溪茶学院学生每年稳定在3000人左右,为安溪茶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文化交流提升非遗影响力
近年来,泉州市充分利用台湾同胞祖籍地、侨乡和海丝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通过多渠道开展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市共组织实施了3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港澳台、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其中“走出去”文化交流项目162个3118人次,前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请进来”项目148个2272次,一方面对外宣传了泉州丰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提升了泉州文化及城市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逐步向不同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一个真实、开放、进步、多元包容的中国泉州。
重要活动包括:2013年,举办了世界闽南文化节;2014—2017年,结合“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活动,开展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活动。连续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3届)、元宵泉州灯会、国际南音大会唱(共12届)、国际木偶节(5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7届)、闽南文化节(4届)、泉澎乞龟民俗文化活动、闽台对渡文化节(12届)、国办剧团戏剧会演(32届)、威远楼民间戏剧节(29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2017年12月,举办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活动以“一条海上丝路万千非遗瑰宝”为主题,在泉州古城区展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国内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泉州本土的重要非遗项目,共有23个省份、7个境外国家以及福建省9个地市参展,参展项目有112个,参展人数205人。
此外,泉州市不断加强非遗项目的国内交流,组织优秀的泉州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各大非遗博览会、文博会、艺术节等展览展示展演,学习借鉴其他省市优秀保护实践。
文旅融合激发非遗生命力
近年来,泉州市建立“开发促进保护,利用带动传承,旅游扩大影响力,市场激发非遗生产力和生命力”的保护模式,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与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有机融合。
鲤城区打造“古韵鲤城.文化之旅”品牌,推动古城“1+2+3”文旅综合片区建设,鼓励传承人在古街巷、古民居、古建筑设立传习所,引导老牌旅游公司、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等企业引进老字号非遗项目或衍生品入驻,做到“传承进古厝,创意进厂房,展示进街区”,鼓励研发设计文化旅游商品,带动一批新兴旅游文创产业。
丰泽区通过举办蟳埔民俗文化节等,推介少林寺、清源山、蟳埔女三大旅游文化品牌。
泉港区建立土坑海丝文化、北大培文海丝文化、东张南洋文化、峰尾福船文化、海盐文化、虎石红砖文化、海丝家谱文化等7个研学基地,打造研学旅游品牌,积极探索闽台文化交流新形势,创新性开展“同名.同宗.同乐”文化交流。
晋江依托闽南传统建筑打造五店市传统街区,目前已成为国家级4A景区、国台办全国对台交流基地、福建省A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石狮市通过闽台对渡文化节、永宁古卫城暨城隍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推介非遗,鼓励文创研发和生产。
南安市将拔拔灯、广泽尊王信俗、九日山祈风仪典等做成大型化、持续化、品牌化的文化项目,通过郑成功文化节、凤山文化旅游节、龙阁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宣传推广非遗。
惠安县建立惠女文化产业创作基地、发展惠女风情游,建设雕艺文创园和雕艺博物馆,举办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
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木雕”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建设的上塘雕艺街被列为省级旅游特色街区。(记者许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