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最高检、公安部等共同评选的2018年十大消费侵权事件中,“农村里的山寨货”现象位列其中。而近期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的调查,也验证了这一假冒伪劣现象的顽疾不散。粤力粤、溜遛梅、多多鱼、娃恰恰……这些一二十年前就存在的假冒伪劣商品,如今在农村的小卖部里依然泛滥。老套路遇上钱包渐渐鼓胀、渴望消费升级的农民兄弟,依然玩得很转。
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假冒伪劣,如今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农村市场有假货,电商有一定责任,也可以有所作为。如何通过电商渠道挤压泛滥的农村假货市场,已经成为电商和新电商助力法治、助力农村消费升级的基本共识。
继京东2017年宣布推出“京东百万便利店”、并要求店主必须承诺店中经营的商品100%保真,以及2018年农村淘宝天猫联手各大品牌商共同打出“放心正品,只选优品”的口号之后,刚刚完成在美国新一轮FPO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宣布,在2018年对“品牌下乡”补贴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联合百大品牌,定向直补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以促进“品牌下乡”和农村市场消费升级。
治理市场假货,先治农村假货。不论是法治层面,还是市场层面、电商渠道层面,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2019-2021年方案,将“集中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治理”视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放在了三年工作方案“总要求”之后的“头条”。
农村假货泛滥,伤农、伤商,伤人、伤心,其害无穷。而事实证明,农村市场成为滋生假冒伪劣产品的温床,不是农民甘买便宜的假货,而是物质日益丰富的农民兄弟在追求消费升级时,对假冒伪劣产品相对缺乏辨识力的“不识货”。
法治从源头打起,势在必行。电商平台从渠道送起,让正品下乡,直接抵达广大农村消费者,也是一条科学打假的有效路径。正因此,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进一步推进品牌产品的下沉速度,挤压山寨产品的生存空间,“既是电商平台的责任,也是巨大的机遇”。
把农村假货泛滥的社会问题视作平台责任的同时,视作巨大的机遇,这是电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最好选择。与农村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渠道和供应链形成之后,优质正品就会下沉到农户面前,既维护了正品生产商的利益,也维护了农村消费者利益。而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的市场空间就会受到“打击治理”与“渠道梳理”的双重挤压,这对农民消费升级与生活品质升级,便是两只手一起托起的守护姿势,助力姿势。
农村市场,商家必争。而商家必争之处,也是假冒伪劣必到之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9.1%;2018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速达10.7%。两项指数显著高于城镇居民。未来可以预期的是,电商在农村的发展中要想赢得更多的“红利”,很重要的一条看电商正品下乡的渠道畅通程度,看正品落到农民手中时货真价实程度。
从拼多多这匹新电商“黑马”去年以来在农村市场发展路径来看,同样显现出后来者欲居上的架势。去年12月,拼多多宣布推出“新品牌计划”,这个聚焦中国中小微制造企业成长的系统性平台,计划扶持1000家覆盖各行业的工厂品牌,帮助品牌产品更有效触达近3亿多消费者。春节年货节期间,拼多多联合百事、雀巢等百家品牌推出“联名定制款”正品,通过定向补贴方式供应低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实现了品牌商、平台、农村消费者的三方共享。拼多多此次新一轮FPO之后新增不低于5亿元“品牌下乡直补”,显然拉开了又一轮“拼”法。拼农村正品市场,拼社会责任担当,也是亮出了与农村假货拼一战的战略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