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在美股折桂并成为历史上第二个市值超万亿美元公司之后,亚马逊没高兴几天便陷入苦闷之中。股价连续数月走低,到今年2月初其市值从最高点缩水了差不多25%。从来自各方面的分析看,拉低亚马逊股价的力量众多,其中有一支力量特别显眼,那就是假货。
亚马逊在不久前公布的2018年年报中提到很多风险,包括市场竞争、经营压力、投资、库存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令亚马逊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但它最担心的还是假货问题。在以往的年报风险分析中,亚马逊从未提到过假货问题,今年是第一次。而年报的表述也可以让人见出假货对亚马逊影响之严重:根据公司的纠纷索赔机制,当消费者买到假货,平台将会赔偿。但现在,假货投诉越来越多,导致公司的赔偿成本增加,进而对公司业绩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假货泛滥也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导致亚马逊面临了一些民事甚至刑事诉讼。
亚马逊自我感觉很无辜,好像是假货的受害者,但实际上,这种不利结果很大程度导源于它自己,或者干脆说是它自己一手造成的。
在亚马逊看来,作为一家电商平台,自营商品可以通过严格渠道管理保障质量和正品率,但第三方卖家就不好管了。数据显示,目前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的商品销量占比已经超过全平台的一半,达到52%。对如此众多的第三方卖家实现全方面监管,确实不容易。即使亚马逊一直都在努力反假货(如其反假货规定有这样的条款:若商家出售或提供假冒产品,平台会立即暂停或终止卖家账户,并销毁该商家在亚马逊物流中心的假货,损失由商家承担),但近几年平台上的假货数量却在不断增长。美国非营利组织“假货报告”(TheCounterfeitReport)指出,亚马逊上假货猖獗,2016-2017两年间共发现近6万件假货商品。报告举例说,苹果公司称在亚马逊上出售的9成苹果产品都是假货。这一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美国政府问责局(GAO)对电子商务出售假货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从亚马逊上购买的物品,有一半都是假货,这个数据还是可信的。
第三方卖家不好管,当然不意味着亚马逊就可以放手不管,更何况它还是吃了第三方好处的。基于有利必有责的市场理念,亚马逊对于平台假货泛滥问题自然就脱不开干系。媒体透露,通过为商家提供服务,亚马逊的佣金、打包和运输等第三方卖家服务收入年年攀升,2016年为229亿美元,到了2018年则增长到了427亿美元。
相比于从第三方获得的利益,亚马逊在反假货上所尽的责任,或者说付出的成本,就明显不够了。曾有英国媒体指出,近些年随着中国淘宝、京东等平台打假力度增大,一些假货商家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不少从中国市场“淘汰”下来的假货供应公司,涌入了美国电商平台。而亚马逊方面对产品监管以及售后保障方面做得不到位,也使得这些假货商家得以长期生存。尽管该媒体在假货源头上有让中国“背黑锅”的嫌疑,但它批评亚马逊疏于管理,导致大量假货流入平台,这却是事实。事实上,与中国拥有较为完善的投诉举报系统不同,由于网络消费频率低,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大多数西方电商平台的监管显得非常薄弱。
中国有句俗语叫“萝卜快了不洗泥”。亚马逊这些年快速发展,光顾着抢占市场,捞取利润,忘记了许多本该坚守的市场规则,明显是犯了“不洗泥”的毛病。现在受假货困扰,亚马逊的品牌声誉开始受到负面影响。它似乎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有所醒悟并采取行动了。2018年以来,亚马逊推出所谓“透明项目”(通过一种专门设计的条形码来是验证产品真假)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举措之一。不过,打假是一件长期工作,品牌建设和维护也需要长期努力。什么时候做不到位,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大厦就可能一旦倾覆,再难重生。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