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盗版,似已是司空见惯,不仅是畅销书、大众读物,即使是专业著作,也频频成为盗版者的下手对象。
“尤其在技术手段先进、售卖平台纷呈、阅读样式交互的今天,盗版图书更如囊中探物,有愈演愈烈之势。”李珺、何向莲、许云倩、马红雯等几名来自新闻出版业界的政协委员呼吁,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祥地,在加强盗版图书监管、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应有更强大的机制、更有效的举措。
数据显示,中国出版事业高速发展,从1978年的105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1.5万种,发展到2017年拥有580余家出版社、出版图书近50万种、总印数92.4亿册、图书营业收入约880亿元。
“作者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编辑深入调研、开拓资源、集中智力、慧眼识珠,策划、组织有生命力的产品;出版社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李珺说,图书盗版却如同蚁噬,悄悄侵蚀着出版业的生态,影响着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以上海科技出版社为例,其出版的《实用解剖图谱》《实用心脏病学》《实用神经病学》《轻松阅读起搏心电图》等,在一个新浪博客上就可下载图书的PDF文件。这个网站上还有大量中英文图书的PDF文件,大量篇幅浩大、印制精良、定价数百元的专著,在其上仅售15至20元。而上海科技出版社并没有向该网站授权销售图书电子版。
“目前的情况是,发现、追索、取证、维权等基本是各家出版社的事,盗版者可能是个人、平台,也可能是机构、集团,而维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乃至物力,而且需要法律专业人员全程投入,维权成本很高,最终大多追索无果、不了了之,这反过来使得盗版者变本加厉、有恃无恐。”李珺说,一部书稿,尤其是鸿篇巨制、精品力作,按作者的话来说,是“阅著作沉潜往复,细审校几易其稿,合众力终得付梓”,不少可谓十年磨一剑之作,就这样轻易地被人盗取,作者、出版社甚感痛心,更影响作者创作的积极性。
何向莲、许云倩等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健全高水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尤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海正紧锣密鼓地部署、建设一系列的文化工程,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她们表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既需要宣传文化界谋篇布局、凝心聚力,也需要多渠道、多维度地保护好健康的文化生态和经营秩序。
她们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文化攻势,强化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抓住大调研契机,就此问题梳理、汇聚,听取基层意见,为建立长效防范机制进行充分论证。
“有必要成立一个图书版权保护机构,集中统一管理,统一取证和维权,也利于赢得谈判、有效止损。”她们建议,政府应搭建投诉平台,建立便捷的举报热线,对盗版产业链实施全程监控、严厉打击。在适当的时候修订、完善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形成风清气朗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