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打着“正规军”旗号的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上扎堆横行,逢年过节尤为明显。随着7月17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动,食品安全话题再次受到人们热议。专家表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必须重视和警惕山寨食品在农村地区的泛滥问题,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健全基层消费维权体系,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让山寨食品不再“横行乡里”。(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群众中有“农村食品十大怪”顺口溜曰:“远看是名牌、近看是山寨;施展易容术,康师傅有康帅傅代;老干妈眨眼成老于妈,克隆真不赖;擅用障眼法,六个核桃变六颗;山寨食品傍名牌……”山寨食品“送货下乡”现象已成为农村一大害。一项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假冒伪劣商品,纷纷流向农村市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个广阔的消费市场,农民是个庞大的消费人群。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日益活跃,为广大商家提供了广阔的销售空间,但同时也为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山寨食品”如此泛滥的原因不外成本低、利润高、有高回报;监管触角少有下手,存在监管真空问题;偏远乡村农民鉴别识假能力有限,难以引起重视。一方面,城乡接合部及农村地区,食品药品监督范围太大,监管难度大;另一方面,“山寨食品”是知名品牌的“模仿”,在侵权确认方面,争议较多。所以,“山寨食品”才能在农村市场流通,而且层出不穷,难以遏制。
山寨食品“横行乡里”,构成对农村消费者极大的健康危害,倒逼有关管理部门的执法的关口前移,监管“上山下乡”,把触角延伸到农村每个旮旯,不留死角。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经常化地在农村进行产品质量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以及维权意识,引导广大农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联手互动,以城市社区、农村和城乡接合部为重点,集中开展多项商品、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整治。同时,严厉打击“送货下乡”的不法分子,实行零容忍,一经发现罚得其倾家荡产,让其吃不了兜着走,不敢乱来。□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