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宋代的奸商们在家禽肉食上大做手脚,“在肉里注水、往鸡肚子里塞沙子、把鹅和羊的身体吹胀”都是常用的伎俩。及至明清,食品造假更是无孔不入,就连大才子纪晓岚都上过当。一次,纪先生上街买了只鸭子当夜宵,回家后在灯下一看,才发现鸭子肉早就没了,仅是在骨架上糊了层泥纸染色涂油罢了。
无酒不成宴。与今日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相比,古代的造假者还算“仁慈”,至多只是缺斤少两、酒里掺水而已。《太平广记》就记有唐时酒掺水的故事,说有几个人在酒店喝到兑水酒,其中一人戏谑道:“酒,何处漫行来,腾腾失却酉。”众人问他何意,他说:“有水在。”到了清朝,有奸商看到绍兴花雕好卖,便用“花坛装凡酒以欺人者”。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如不幸再买到假药,那可谓雪上加霜了。据史料载,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的1600多年间,假药的种类就高达273种。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受过假药之害。他在任柳州刺史时因患心悸病,医生让他服“伏神”,结果病情反而加重,后来一查原来买的竟是假药“老芋”。病愈后,先生还就此写下了《辨伏神》一文,以警世人。
盗版书古已有之。有奸商看到宋版书吃香,便将元、明版版权页上的“木记”挖掉,刻上宋版书的“木记”冒充牟利。而另一种“盗版”更简单,直接改掉书名或作者,内容则全文照搬。明末清初作家李渔的市井小说大受欢迎,也经常被不法书商盯上,不过李笠翁维权意识强,不仅自己开了“芥子园”书店印书,还经常暗访“取证”后递状子请官府帮忙打假。
古人铤而走险造假币的也为数不少。宋代,“交子”没问世多久便有人在四川“私造”,这也是纸币造假的鼻祖。到了明朝,银元造假的技术更是炉火纯青,“或以铁,或以铜,或以铅、锡为质,外裹以银皮,不复辨其伪也”。不过,历代对造假者都进行围追堵截,《秦律》中设有“盗铸钱币罪”,明朝政府更为严厉,不论数额多少,一律斩首。
尽管如此,假冒伪劣商品依然难以杜绝,而且品种越来越多。例如,还有假衣服、假古董、假书画、假种子、假文具,就连官员也都有假冒的,可见古代造假歪风之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