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产保护总监叶智飞
凤凰网科技讯2月28日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披露了过去一年打假的成果:2017年共排查出5436条销售额远超起刑点(5万元)的疑似制售假线索,执法机关接收1910条,已进行刑事打击的有740例,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有刑事判决结果的有63例,这些案件的平均办案时长约344天,共判决129人,但其中104人判的都是缓刑,实刑率仅19%。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表示,“必须要完善法律法规,对线下假货生产源头进行围剿,全社会共同推动制假直接入刑,并引入惩罚性赔偿,让制售假者倾家荡产,才能彻底遏制全社会的假货问题。”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产保护总监叶智飞举了一个10年制售假货被抓三次的案例。2017年,西部某省公安机关在阿里大数据协助下破获一起公安部督办特大调味品案,警方跨多省缴获数十万袋假冒调味品。该案主犯师某之前在一家正规调味品厂从事打假工作,曾配合当地警方打击过假冒该品牌调味品的制售窝点。在高额利润诱惑下,师某转而制假,2006年、2011年,其两次因参与制售假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均被取保候审,直至2017年因制售假“三进宫”。
叶智飞介绍,正是由于犯罪成本过低,线下假货生产源头仍未根除,许多制假售假犯罪链条和网络依然活动猖獗,甚至形成行业性、领域性、区域性假货产业带。
叶智飞现场表示,阿里平台上的售假分子出现了向朋友圈、微商、拼多多及京东等平台转移的趋势,凤凰网科技记者问及阿里是如何追踪到这种转移趋势的,叶智飞透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一些淘宝商品的页面上会显示微信号,加上好友之后发现他们在售卖假货;二是公安机关向我们反馈,大部分的售假案件发生在微信。”
当凤凰网科技记者问及阿里是否有可能带头成立一个跨平台的开放打假体系,叶智飞说,“只要愿意打假的,都是战友。但目前来说,形成一个跨平台的打假体系阻力比较大。”不过叶智飞也同时表示,未来,和其他平台进行合作是有可能的,阿里愿意贡献打假的经验方法。(作者/管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