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因关切到大家切身利益,因此,关于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人心。近3年来,长沙市立案查处各类食品药品安全行政违法案件4303起,破获刑事案件208起,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372人。开展各类食品监督抽检、评级性抽检、快速检测等69.3万余批次,总体合格率达98.87%,全市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持续稳定,近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详见今日本报A04版)
“民以食为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在中国这样一个尤其注重吃的国度,一粥一饭,一饮一啄,都不仅仅是果腹这么简单,它还有着对生活的深入品尝甚至有时候接近于仪式性的养分摄入,例如古时对进食就有“祭五脏庙”的形容。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食物的品质自然成了追求的目标,除了满足于色香味,食品的安全尤为人们所注重。
然而,有失规范的商业秩序常常会与人们的食品安全欲求产生冲突:我们津津乐道的“美味”,也许是靠着大勺“地沟油”烹制得令人食欲大开;我们买回家的食物原材料,也许含有“苏丹红”等化学染色剂;我们常常光顾的早餐店,也许后台厨房脏乱不堪……这些都是在我们付出成本之后得到的负向收益,也因为这些事情并非小概率,所以这些年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大。
要满足食品安全的民意要求,建立相关制度和保证市场规范自然是首要任务。2015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网购食品同时纳入监管,可以说,在此前的基础上对食品安全有了更大更强的约束。与此同时,在市场整顿、舆论监督方面也均加强了力度,让每一起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都能得到相应的惩处,确保人们恢复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制度需要实际行动来执行,对食品安全问题,最有效的执行就是市场的监管和整顿,尤其对一些反映集中的现象和问题,更需要集中解决。例如长沙人喜欢吃豆制品,每天大约要吃掉80吨,但一般豆制品都是未加包装的销售,极有可能二次污染,针对这一问题,长沙市政府于今年8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豆制品米粉湿面生产经营监督管理的通告》,对生产企业资质、产品包装、运输条件等均作出了明确要求。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让监管和整治常态化也就显得尤其重要。除了建立“视频厨房”、美化用餐环境、查封黑作坊外,还需要对违法者施以“信誉罚”,对于屡教不改者,可以令其“信誉破产”,让其不能再踏入食品生产领域。总而言之,要让人们吃上安全的食品,就需要用制度来保驾护航。毕竟,“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颜色、味道的吸引力,首先还得有卫生、安全的保障力。
■本报评论员 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