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稻香村十余年商标之争,有了新剧情,利好利空却依然迷离。日前,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裁定:要求苏州稻香村应立即停止在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销售带有“稻香村”标识的糕点等产品。
这一次,原告北京稻香村的诉求,得到了法院支持。然而,仔细了解过两家老字号悠久历史及恩怨后,便会发现这起知识产权案远没那么简单。围绕稻香村,两家老字号多年来曾有过多次合作,并均获得了快速发展。这次争执,源起于电商市场的竞争。是非曲直,仍有待于法院的进一步审理判决。更重要的是,作为行业龙头,两家老字号面临的潜在市场很大,以及类似的振兴之痛。如果,商标之争最后演变了长期的零和游戏,双方发展都建立在彼此受损上,绝非行业之福,两家老字号也终被拖累。
从传统走来,在市场中复兴,苏稻北稻的合作与竞争源自市场变化。资料显示,苏稻始创于1773年的苏州观前街,持续经营至今,完整传承了南派糕点的传统手法技艺,是1999年国家在糕点类首批命名的中华老字号。而北稻创始于1895年的北京观音寺外大街,1926年关闭后直到1984年再度驰名京城。2004年,苏稻获得“稻香村”文字及图商标,并许可北稻使用。随后不久,北稻也注册了“北京稻香村”商标。曾经,苏稻深耕南方市场,北稻则专注北京,双方长期相安无事。但近年来,苏稻快速拓展北方市场,在北京、山东等地建厂,成立稻香村集团。目前,北稻实体店多,苏稻在全国布局及电商上领先。随着北稻开始发力电商,双方竞争加剧,存在模糊空间的商标属性,成为争执武器。
从现实及长远看,法院裁定很难平息商标之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查认为,北京稻香村公司是其当年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人,证据表明“北京稻香村“更可能是驰名商标,可以提出行为保全申请。这段话简单翻译一下,如今在北京市场很火、全国知名的稻香村,实际上是北稻注册的“北京稻香村”。苏稻拓展北方及电商市场使用的稻香村商标,在标识上与北稻注册的商标类似,是借了光。如今,北稻也要开拓电商市场,苏稻电商市场不能再用了。这个裁定,电商销售占营收近四成执行起来不知要打几个折扣。退一步讲,就算苏稻相关产品全部退出电商,北稻就能取而代之吗?苏稻驰骋电商市场,靠的可不是一个商标,产品品类品质、市场开拓等,哪个环节弱点怕都不行。背后的独家生产工艺、抢得的市场先机,几乎是苏稻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也是电商后发者必须面对的。稻香村及其众多衍生品牌的归属,苏稻天然是有一定归属权解释的,也有底气挑起更多的商标之争。显然,一次裁定注定无法平息复杂的商标之争。
妥善解决稻香村商标之争,需要格局和心胸,立足品牌的长远发展。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零和游戏。意思是说,参与博弈各方,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双方不存在合作可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才能“损人利己”。苏稻和北稻商标之争,显然不是、也应极力避免这样的竞争。从市场角度分析,双方在业内都拥有较好的品牌口碑,稳固的消费市场。既然新的竞争态势出现,双方何必对薄公堂,坐下来沟通谈判,明确双方的“差别化”使用商标,同样可以获得预期效果。